破與立的讚嘆——中國舞劇帝女花的勇氣
文︰馮顯峰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帝女花 »
主辦︰香港舞蹈團
演出單位︰香港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 - 22/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香港舞蹈團」邀請到著名導演鄧樹榮先生(鄧)與著名編舞邢亮先生(邢)攜手將《帝女花》這唐滌生先生的名作編成令人讚嘆的「當代中國舞劇」,於本年3月20-2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帝女花》乃香港人的共同回憶,曾以粵劇、電影及舞台劇演繹。舞劇,倒是第一次。筆者於3月21及22日兩次觀賞。短短的九十分鐘,張力充斥整個大劇院。台上,舞得透不過氣;台下,看得透不過氣。

 

重意境不重敘事

 

鄧、邢二人皆認為粵劇《帝女花》已經做到極限了,可謂一個不能碰的經典。因此,邢依著鄧每一段的概念,編了這齣舞劇。〈序幕〉,男女舞者如同一體,表達了金童玉女本為一體,亦表示了金童玉女將會是整齣舞劇的主線。〈樹盟〉,周世顯與其他求婚者,以柔制剛,贏得美人歸。〈香劫〉,以宮女混亂的舞蹈表達出亡國前的恐慌失措。繼周后、袁妃、昭仁及長平倒下後,崇禎皇帝沉重的腳步顯示出最後的絕亡。〈乞屍〉,舞者站在橋上作小幅度的動作,表露出亡國亡君後的哀悼。〈庵遇〉,眾多的周世顯,眾多的長平公主,一追一拒。〈相認〉,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相認,與及周鐘與周世顯的角力。〈迎鳳〉,長平公主的失望。〈上表〉,長平公主與清帝的周旋。〈香夭〉,「無」。從頭到尾,邢把舞編得點到即止,洽到好處,不會像古典芭蕾的過份華麗。離場時,其他觀眾說竟然這樣演繹〈香夭〉,還以為會是更精彩的。不過,筆者則認為還有甚麼演繹死亡比無更好?

死亡不就是甚麼也化為無嗎?

 

回歸基本步

 

舞蹈是肢體的藝術。鄧、邢二人強調肢體的表達能力。〈樹盟〉巧妙的以求婚者極剛的舞蹈對比周世顯的柔,以表達周世顯本為文人的身份。周鐘的頭輕輕的左右擺動,身微微的上下躍動,便充分表露了他輕挑的性格。〈庵遇〉中,長平公主以複雜的肢體語言,表露了內心的複雜感情。最精采可謂是講及長平公主與清帝的鬥智的〈上表〉一幕。女舞者大瞻的動作可看出長平公主的無懼和挑戰;男舞者的步步進逼,將女舞者的身體扭曲,便表達了當中男佔盡了上風,反映出清帝的權力。中國舞亦簡約至最基本的元素:平圓、立圓、八字圓加上呼吸、開合。一切回歸基本步,免卻一些無謂的東西,令整齣舞劇變得精鍊。

 

破與立的遊走

 

九十分鐘內,鄧、邢帶領觀眾遊走破與立的國度。時間、空間、風格、形式都被他們破過、立過。一套以明末清初為背景的《帝女花》被帶至古今;一時古裝,一時現代服,一時更同時有些舞者穿古裝,有些穿現代服。隨著時間的穿梭,空間及風格亦不斷被破再立。〈香劫〉的激烈過後,突然到了〈乞屍〉接近絕對的靜止。由首三幕真實及皇宮山水走到〈庵遇〉中長平與世顯二人的內心世界,然後一轉眼便回到現代舞台上的〈相認〉。當大家被鄧、邢二人的聲音嚇呆之際,大家又再到古時的紫玉山房,〈迎鳳〉可謂是全晚最傳統的一幕。當大家欣賞完最傳統,便緊接著最現代的〈上表〉。此時不單空間、傳統的風格被破,就連是整條故事線也破了。徹底的破,形成無比的張力,令觀眾透不過氣來。這張力只能在劇院內感受,筆者筆拙,實不能將之化為文字。〈上表〉破至極致後,邢亦不打算將它於〈香夭〉再立。最後的一幕,邢以不舞來舞活了這最經典一幕。時空、風格都被破過立過,鄧、邢二人更將舞的無言也破了。舞劇中竟出現了對話,這可說是劇後最大爭議的部分。有人謂之不知所謂,有人卻嘖嘖稱奇。筆者亦反覆想過對這大膽的形式突破。藝術不單只要有台上的表演者,亦需要台下的欣賞者。其實台上的講詞可抽出舞台,印在場刊裡。不過,這樣做便失去了那些文字的針對性,觀眾亦可能未必明白最後幾幕在發生甚麼事。筆者認為這次形式上的創新嘗試,姑勿論大眾是否接受,但其勇氣實在可嘉。藝術創作正是需要不斷大擔的創新嘗試,才不至於藝術也成了環保工業──循環再用(哈哈哈……),觀眾的渴求亦才得以滿足。

 

佈景設計功不可沒

 

在這作品中,時空的穿梭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除了肢體上反映時空的轉變,佈景設計亦功不可沒。在〈庵遇〉一幕,收音機播著為人熟悉的任白歌聲,令古代與現代接通了起來。接下來,筆者在再看時發現〈相認〉一幕剛開始時,有一盞「新光戲院大堂燈」徐徐降下。當大家還以為仍在古代時,原來這燈悄悄的闖入已把觀眾不知不覺地帶到現代劇場了。接下來〈迎鳳〉一看那大紅燈籠,便知我們又回到古代了。到了最後另一現代元素的出現,顯示著現實時間的時鐘表示時空不但來到現代,而是現在。這鐘的出現洽好點出了主題:台上如同台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金童玉女;與三百多年前一樣,同在追求戀愛、慾望。

 

佛學的虛空

 

在〈上表〉一幕之初,金童玉女讀出一段充滿著佛學意味的讀白。當中講及了金童玉女為了慾望,離開了佛祖。一開始便站在台兩邊,從古至今的金童玉女在落幕前走回象徵佛祖的紅光。當初的離開、今天的回歸,表達了虛空,亦是佛家最核心的哲學思想。鄧提出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金童玉女,古代人和現代人都無法逃離慾望。實時的鐘正正連繫了台上與台下的世界。物質主義當道的今天,這劇洽好給予觀眾空間反思追求慾望的意義。幕徐徐落下,又有多少台下人領略「無」的境界呢?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原載於2009年4月《舞蹈手札》)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願以字為舞影留痕,望借文讓思緒飄揚。為2009和2011年IATC與香港舞蹈聯盟合辦的「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學員之一。文章曾刊於《舞蹈手扎》、《信報》、《文匯報》及《城市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