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帝女花
文︰郭佩欣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帝女花 »
主辦︰香港舞蹈團
演出單位︰香港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 - 22/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是次「香港舞蹈團」聯同鄧樹榮及邢亮創作的全新作品──《帝女花》上周於文化中心演出。演出前的確抱有熱切的期望。對於鄧導演,以中國傳統民間劇本作出發,已經非第一次。兩年前,他於香港演藝學院亦曾以唐滌生先生之《帝女花》作演出文本,所以對於鄧樹榮導演的處理及觀點,倒沒有那麼熱衷;反而,邢亮的切入及他們兩人的化學作用才是今次演出的重點。在我個人而言,「香港舞蹈團」一向予人感覺較保守,一向以中國民間舞作為主線;近年,較多涉及舞劇的作品,例如:《雪山飛狐》、《霸王別姬》等……所以,以《帝女花》為題材,不難想像,驚喜的是以鄧樹榮及邢亮作為主帥。

 

看見兩位主創作者的名字,我已不期望能夠單純的在大概兩小時的演出中,閱讀長平公主的故事,可能,連長平公主及周世顯亦不會有出場的機會。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應該多是以 「情」或以「感覺」先行,對應帝女花背負的國仇家恨,應該會是個有趣的交匯。

 

以上均為入場前的紀錄,在觀看演出時,有以下的體會:

 

它很美,美得幾近不可能破

 

入場前,我認為美的是「帝女」長平公主,看罷整個演出,我認為,他們形容的,那個美得不可能破的,是唐滌生筆下的詞。演後座談會上,鄧樹榮導演提出之「破與立」及解構美學的觀點,從舞蹈中,可能看到其行為上的「破與立」;例如演出中段的場外音,教導舞者跳舞的指令,及隨時喊停和中斷的切割,均為「破」的行為,破了舞蹈的連貫性。

 

至於「立」的行為,可以是視覺上燈光的氛圍調子,每一章段個別的風格,樹立鄧式的破壞風格,可能就是主調子。為何要選上《帝女花》?是因為挑戰《帝女花》之不能破?舞蹈中,他們多次提出原有風格的建立與改寫的問題,就我所見,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風格表現,有現代舞,有中國舞,有的甚至帶點日式的味道,為甚麼?是實驗?還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拼貼?我認為是試驗觀眾接受度居多。破立,除了是風格的界定,也可以是破立舞者與觀眾的關係。

 

與其說是舞蹈,不如說是實驗劇場

 

對於舞蹈技巧,我所認識的不多;但從觀眾的直覺而言,於某些章節,舞蹈帶有批判的意味。甚麼是中國舞?甚麼是現代舞?舞蹈的創作應是以身體的自由感應出發,還是以舞蹈風格作為創作的開端?《帝女花》開始是以現代舞作為開端,之所以認為是現代舞,是因為服裝,燈光佈景的配合,還是動作?達至中段,導演喊停了原有的表演,說要來一點中國風,出現的便是中式的柱,中式的衣裳,還有矯揉造作的舞姿。是要帶出現代舞與中國舞之異還是要為兩種類的舞蹈給予立場,要表達中國舞已經過時?「舞蹈團」一向以中國舞作為主軸,是諷刺他們的古板,還是純屬玩笑一則?或許是作為觀眾過於敏感,但是當找不住觀看的重點,往往就會引發出錯摸甚至離題的聯想。

 

關於獨白

 

其中一段舞蹈是以一段獨白貫穿,獨白大概是由「金童玉女」開始的,初聽像是長平的內心獨白,續聽下去,是一段感性的,沒有指向的,對生命的觀感。演出後,有觀眾曾問過導演該文字的由來,答案是導演對於生死的體會。單獨勾起該章節來看,是詩意,是浪漫,是意識流,可以令人慢慢品嚐。可是與全文《帝女花》的關係卻略拉得太遠,似乎是不適當的切入,斷斷續續的文字令人更難以跟從,但是可愛地,文字的質感卻帶來綺綺麗纏綿之意,是出乎意料之景象。

 

唱詞帝女花

 

《帝女花》,美得不可能破;《帝女花》,也剪裁得令人難以閱讀,可能是唐滌生版本的《帝女花》寫得太好或太深入民心,任何改動或實驗,始終不獲觀眾的接受;甚至創作者也難以找方法去詮釋,所以結尾的一段是最令我欣賞的。欣賞的並不是討厭前段的支離破碎,而是欣賞音樂予人留白的呼吸空間。單獨的舞者,簡約的燈光,留下一個簡陋的收音機,播著淒清的任白《帝女花》;沒有演員加入,反而令人不斷在腦海中創造圖畫,更加細味唐滌生的每字每句,一句句日常生活中常被化作口號式的曲詞,在舞台上成為唯一的主角,重新細味,歷久常新。這令人想到中國畫的留白,其詩意之味就是在於給觀看者的自由想像空間,其概念比起解構更合切於此。

 

作為喜愛《帝女花》曲詞或《帝女花》故事的觀眾,或許「舞蹈團」的《帝女花》並非你杯茶,但是若入場是為了一探兩位創作者的實驗,倒也收獲不錯,能夠帶走一堆問題回家。對於我,帶回家的問題是:他們選擇破了傳統觀看演出的規律,以突然切入的聲音,突然切入的意念打破傳統,跟著又立了甚麼定義呢?後現代主義影響下,我們還有沒有藝術形式應該依從?破壞後還要不要建設?還是被破壞了的形態,便是立成了的一個新狀態?《帝女花》不再單純是長平公主跟駙馬爺的愛情故事,而是被現代人複雜化的意識論題。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郭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