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
文︰林玉昕 | 上載日期︰2009年8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帝女花 »
主辦︰香港舞蹈團
演出單位︰香港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 - 22/3/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帝女花》乃家傳戶曉之戲曲,導演鄧樹榮先生與著名編舞家邢亮先生以舞劇形式將這粵劇瑰寶作一個嶄新的演繹。

 

二零零七年,鄧樹榮先生曾為《帝女花》舞台劇執導,他向來注重演員形體表達。今趟以舞蹈形式表達這耳熟能詳的經典,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新嘗試。舞劇既要敍事而又不失古典感覺,以舞蹈表達情意,技巧甚高;假若配合出色,確是完美作品。

是次舞劇焦點投放於舞蹈形體表達為主,其中更以節奏、情感多於以具體動作去交待故事的情節。貫徹邢亮先生的作風,亦是其編舞特別吸引之處。

 

鄧導演將《帝女花》分拆為八段舞劇而又貫徹如一,抽取了每段劇的主觀重點再加以叙述,簡潔而明確,就第一段〈樹盟〉而言,七位舞者比舞選駙馬,舞蹈編排既是舞亦是武,節奏、剛柔洽到好處,精彩。台前放著七張中國傳統椅子,每推倒一張椅子就代表打敗一位參選者,場景設計巧妙地配合,劇情明確。

 

第二段配樂非常突出,正好配合〈香劫〉宮殿上時局亂世之感。舞劇主角周世顯的戲服更見鮮明突出,唯顏色配搭稍為遜色。

 

較為特別的其中一段〈乞屍〉,刻有中國國畫的大布幕徐徐落下,舞者擺著各種姿態於長長的木橋上,由數位舞者合力推前,然後長平公主與慧清對調位置,再由舞者拉著木橋後退一幕。既可交待情節又充滿意境,導演與編舞之深度表露無遺。

〈庵遇〉之配樂採用收音機播放粵曲伸延至劇院的音響效果播放,相當特別但不容易明白導演之用意。另外,出人意表地加插舞者練習的對話,亦播出導演與編舞者的對答,令人摸不著頭腦。舞劇還是貫徹始終的演著、跳著比較好。

 

〈迎鳳〉一段場景佈局有仙境之感,十二位宮娥就如仙女一樣,整個舞台濃漫著詩意、全劇唯一一段中國古典舞蹈表演。唯舞台後方有兩座柱樑,其中三位舞蹈員在後方,由於角度問題,部份觀眾會看不清其中一兩位舞者的容貌、舞蹈呢。

 

尾聲〈上表〉一幕,舞者在台中獨白交待故事緣由,道出周世顯與長平公主乃金童玉女化身,舞者分別穿上古裝、戲服、時裝扮演由古至今的金童玉女,時空交錯,表達手法新穎,情節卻偏離了原著。

 

〈香夭〉只有粵曲的歌聲,台上濃霧瀰漫於暗紅燈光中,沒有其他的。這空間就任意讓觀眾自由發揮,滿有詩意亦令人深思的一段。

 

全劇都瀰漫著古今交錯的感覺,舞者練習之對話、導演與編舞者之對話、〈上表〉一幕等等,導演刻意安排新穎的原素加諸這經典之中,就原著而言,情節有點偏差,「後現代帝女花」可能會更為貼切。全劇最為吸引的是編舞,編舞者著重肢體節奏、不用身體去說故事,而肢體去表達情緒去交代、用空間感、不同層次去編排,要觀者憑感覺、感受去體驗這舞劇的情意,實在令人回味。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和香港舞蹈聯盟合辦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林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