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賦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9年10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大唐賦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演出單位︰陝西省歌舞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9 - 10.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今屆「絲綢之路藝術節」涵蓋不少音樂和舞蹈節目。開幕禮的《大唐賦》便是一齣大型的舞樂節目。筆者看了10月9號的首場。《大唐賦》以唐代絲路的文化盛景為貫通主題,分別演繹了〈禮賓〉、〈曲江〉、〈擊鞠〉、〈玄奘〉、〈西市〉、〈梨園〉、〈祈年〉和〈唐頌〉八段大唐宮廷和民間風貌以及東西方商貿及文化交流的盛況,既彰顯盛唐的武功文治,亦突顯了絲路的繁華景象。台上過百演出者,在華美簇新的服飾下,個個亮麗生猛,令人目不暇給。

 

〈禮賓〉講述天子在長安宮殿中,以盛大禮儀歡迎來自絲路上的國家來使。作為首章,此折盡顯天朝之威,台上十將士從舞台前端(即原來現場樂隊的位子)升起,中央廿多名舞姬做出各種不同線條的圖案,各方來使隨著出場,舞台後端還有一些文官作背境,天朝盛況可見一斑。之後的〈曲江〉描繪出新科進士和美女沿河唱詠,由皇宮走到民間,無論色彩、畫面、背境與服裝都以純樸清新為主,對比強烈,但舞台上過空,亦少了一份熱鬧氣息。〈擊鞠〉以現場鼓樂襯托宮女們打馬球的英姿,動作齊整硬朗,加上別出心裁的造型,亦展示了唐朝人民的時尚民風。動感之後的〈玄奘〉主要是靜態為主:背幕如山脈的構圖,襯著玄奘和其他憎侶在下面走過,有如眾人攀山越嶺,遠赴西天取經。畫面融合中心思想,效果突出。不過最後的升天成佛過於花巧就有點破壞之前「淨」的精神。

 

〈西市〉裡商舖林立、酒肆內既有中外商旅進行貿易、亦有胡姬獻藝表演。此折也一一送上,除了中國舞還有西方舞元素,把中原和西域風情共冶一爐。此折可謂是直接描繪絲路風景的繁華盛況。〈梨園〉以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的愛情為骨幹,展現了唐宮的舞樂精髓。男女舞者的演繹配合宮娥們的輕歌漫舞,令人如入畫中,何謂詩情畫意,可見於此章。中國古代民間盛行張貼門神畫以驅邪。〈祈年〉中威武的門神躍出畫外,從舞蹈重現新春時節、百姓祈年求福的景象。接近尾聲又由宮廷跳到民間。以百姓為本的構思很好,但各門神造型一般,與婦女們交替出場未能做到張燈結彩,五穀豐收的太平景象。最後的〈唐頌〉與首章〈禮賓〉同出一轍,以列隊式的大陣容排出,展示大唐盛勢,美人美服,更勝前章。

 

《大唐賦》結合了現代舞台的技術,編排以展示每折的盛況為主,雖然融合中西舞蹈,但舞蹈本身並非主元素,反而如何表現一幅盛勢華章才是重點。這方面《大唐賦》無論在技術、舞美和陣容上都有成績。另外,以沉睡的唐俑隨著唐詩〈春曉〉甦醒為序,之後每折以詩歌及甦醒的唐俑作勾連,來帶出下一折的內容亦巧妙地把八個獨立舞章串成,但唐俑畢竟是埋在地下的土,造型粗糙,如改用仕女圖,可能整體的調子更統一。

 

在中國歷史裡,唐朝(公元618 – 907年)無疑是其中一個最繁榮興盛的朝代。絲綢之路經過兩漢時期的開拓,到了唐朝已成為貫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中西文化交流出現空前繁盛的局面,為大唐的輝煌盛世奠下重要基礎。作為「絲綢之路藝術節」的開幕節目,「陝西省歌舞劇院」這台新作色彩絢麗、陣容可觀,場面亦有看頭。八個章節分別帶出大唐的繁華氣象,無論是否有盛勢喻今天之意,《大唐賦》都做出了太平輝煌的景象!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