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身體的鼓樂︰評林英哲︰太鼓傳奇
文︰陳楚珊 | 上載日期︰2011年11月17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Sakae Oguma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世界文化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8 - 29/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從沒有想過,一個快將六十歲的人的身體可以如此優美。

 

林英哲一出場,懾人的氣勢不僅來自大太鼓巨大的聲響,還有背向著觀眾的那陽剛味濃的身體,無論是激昂地擊鼓,還是低緩地敲打鼓邊,下身都是半蹲半彎膝,一動也不動,單是這個基本動作,已知林英哲這位藝術家毫不簡單,定必是在基礎的打擊姿勢上,花了很多時間功夫去訓練自己。

 

林英哲是戰後日本首位太鼓獨奏表演者,他和早期的「佐渡.鬼太鼓座」為日本「組太鼓」(集體演奏的鼓樂)奠下基礎,把太鼓從節慶儀式及能劇伴奏中抽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因此,現在我們欣賞到的太鼓演出,既是傳統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承襲自傳統,有自己的一套美學語言。

 

是晚林英哲及他的太鼓樂團「英哲風雲の會」的演出相當精彩,一是來自鼓手細膩的打鼓風格,演繹出太鼓豐富的音色,這與我們平常認為鼓樂是單音,並且只用作提供節奏的作用不一樣。對於林英哲與他的鼓手,節奏變化顯然不是他們的表演重點,他們所表現的,是人與鼓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建立在身體、五官與鼓的聲音形態之間的共鳴。林英哲獨奏大太鼓時,聽到的不單是大太鼓雄渾低沉的鼓聲,更懾人心神的反而是鼓棒連續不斷地敲打大太鼓所發出的餘韻,而餘韻好像令林英哲更賣力地去打擊太鼓,以使這種餘韻不會因此而消失,這種人與樂器之間的互相較勁令人看得入迷,演出因此不是單純的「樂器演奏」,而是透過身體、五官去感受樂器,從樂器發出的聲響中再作回應。林英哲的演出正好展示了音樂演奏是「活」的表演藝術,即使音樂有曲譜可循,真正的音樂卻是來自身體的。

 

戰後日本太鼓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可跟多種東西方樂器合奏的敲擊樂,近年尤其深受西方從事音樂創作的人歡迎。然而,林英哲及他的樂團所表現的,正好卻是種充滿「日本性」的表演藝術。鼓手每個動作均精準而一致,演出變成了一場儀式;而他們的身體語言也是東方的︰氣聚於下身,下身動作愈少愈好,表現出身體「陽」的一面;拿著鼓棍的手以陰柔的力量敲打各大小不同的太鼓,在聽覺上製造出細膩多變的音色,而他們的手在鼓與鼓之間移動的動作則如舞蹈般優美,這種運用身體的方式顯然來自日本能劇表演。

 

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太鼓傳奇》展示了日本現代太鼓充滿魅力及氣魄的一面。作為現代太鼓的先驅,林英哲成功從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中抽取養分,予以改變;樂器、身段、創作題材(多以節慶及自然現象為主)都是源自傳統,技法及演奏方式卻是他自己與眾鼓手經過多年訓練發展出來。林英哲的表演既與傳統直接對話,而創新的獨奏形式及細膩多變的技法使太鼓成為豁然、活潑的藝術。更巧妙的是,是次演出還加上竹井誠的笛子和尺八,竹井誠的演奏凸顯出日本音樂委婉的特性,配合林英哲陽剛味濃的太鼓演出,一陰一陽,藝術便在這陰陽互動的環境下發展出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現於香港大學修讀音樂學(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