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劇概述2021、2022
作者
譚文晶林喜兒、陳永泉、蔣曉薇、黎曜銘Ida Leung李俊亮、柯嘉琪、甄拔濤、鄧世昌、鍾肇熙
編者
陳國慧朱琼愛、黃麒名(英文編輯)
類別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統籌
英文校對
Chad Alexander、Rose Hunter
 
 
簡介

序言

文:陳國慧(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常常有人問我,為何概述的編製時間總是「咁遲」。我思考,這樣在時間上的滯後,我倒是有點習慣了:說的不完全是資源上撥款的限制,事實上深度文章的組織與編製是需要時間的,我更在意的,是在講求時間被壓縮至要「快過即時」,加上人工智能秒書萬字的情況下,我們的時間觀念是很混沌的,對事情的發生,也有著很詭異的、被逼近要直面之的必要,但又正正因為太多太快,我們就如速食時裝連鎖店的員工,趕緊清空貨架迎接下批新貨,記憶沒有太多可以沉澱的餘裕。

 

其實在二〇二一、二〇二二這兩年,我們還陷在疫情的掙扎中,當時很多在應用劇場界工作的朋友,因為學校停課和工作坊暫停而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然而,亦有大量的可能性在線上發生和延展,概述記下了這些發展,但亦正因時間的滯後,讓我們思考這些成果的累計與去留。令人痛心的是,烏克蘭的戰火仍然未滅,他們的時間在創傷中彷彿停住了,當時讀劇節的點滴現在讀來仍然鮮活,請時間不要忘了受苦的人。

 

期間,本地創作人選擇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繼續創作,有月亮的地方就是家,有家的地方就有故事,外地與本土經驗互相觀照與融和,這是越過時差的新形態。隨著人口高齡化,銀齡人士肯定是未來拓展藝術參與的重要考慮,這期的概述當然有深刻的討論;另一方面,少子化也意味著家長對子女所接觸的文化藝術的要求會有所提高,因此我們也針對兒童劇劇本創作的發展,與編劇進行了對話和記錄。

 

我們延續協會整理演藝歷程的使命,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信任和支持下,繼續編輯這兩年的戲劇概述。中、英文版本的概述文章以電子檔的方式出版,我們亦會在稍後印製相關的宣傳刊物,供本地和海外讀者取閱。我們衷心感激每位作者和研究者的參與,同時亦要感謝協會董事、概述顧問與合作單位提供寶貴意見,和編輯部各位同事的努力。概述需要業界朋友和讀者的寶貴意見,我們期望你們不吝指正批評。

 

2021、2022專題文章:

在隔離的「我」遇見「我們」——線上應用劇場中觀演關係的實踐

採訪及撰文:譚文晶

策劃: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開啟銀齡戲劇人生——以「長.智.戲」專業訓練計劃作為案例

文:林喜兒

 

從「心之河土壤新苗兒童劇編劇栽培計劃」的實踐看香港原創兒童劇本的發展

對談:陳永泉、蔣曉薇、黎曜銘

 

《我們的青春日誌》跨越600場

專訪陳恩碩:剖析音樂劇長期公演的願景與挑戰

文:Ida Leung

 

打開創作的天空,以外地經驗滋養本地創作

對談:李俊亮、柯嘉琪、甄拔濤、鄧世昌

 

劇場的力量:反思烏克蘭讀劇節

文:鍾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