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進展覽劇場的《部落祭壇》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24年3月1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部落祭壇》(照片由Common Ground提供)
主辦︰Common Ground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日期︰25/2/2024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結合舞蹈劇場和部落文化展覽的演出,包含著豐富的創意及傳統民族風格的特色,讓觀眾置身於活動式的展覽當中,自由走動或隨意靜坐,欣賞多種關於祭典的民族舞。小劇場內的仿泥沙地及禾稈草的佈置猶如進入了異域的部落世界,穿上大地色系舞衣的四位舞者,靜坐在四角的小舞台上,看似柱上的神像或展館的擺設。他們各自扮演不同部落的神像,由坐在劇場中央的表演者,用敲響頌缽的聲音,以順時針方向的祭神形式,開始喚醒四尊神像活動起來。


第一位舞者是蛇神的形象,服飾有古埃及和印度的感覺,舞姿展現女性的曲線美,手部動作有中國舞的蓮花手和孔雀手勢,腰部和盆骨的扭動較偏向印度舞和拉丁舞的風格,柔軟的蛇腰配合穩健的舞步,混合了幾種神像的特色。如場內展示板的參考資料可見,古文明的羽蛇神是海洋之神、澳大利亞的彩虹蛇是重要的造物主、女媧是中國神話中蛇身人面的人類始祖、印度教的那伽是生育之神等。無論古今中外,遠至非洲、美國、挪威等地,有關靈蛇的神話故事元素,透過舞蹈創作表達富生命力的象徵,形象鮮明而且舞者的平衡力和專注的眼神也是這段舞的亮點。


第二位舞者是象徵魚和水神的形象,服飾造型夾雜著漁民與魚仙的外觀,手勢像魚又似捕魚,舞蹈風格混合了捕魚舞及呼拉舞,重複展現捕魚或祈福的動作,變化不多略感沉悶。展板資料附上多個部族對魚的重視,如台灣雅美族人、非洲曼德人、美洲原住民和愛爾蘭人等,他們都視魚為繁榮、智慧、創造力和好運的象徵。

 

 

《部落祭壇》(照片由Common Ground提供)

 

第三位舞者表演了充滿力量的巴西戰舞和哈卡舞的合成創作,腳踏台板強而有力,聲勢浩大,武術的感覺較重。形象連繫到狼的神話,展板記蒙古族、維吾爾族、羅馬尼亞達契亞族、美洲原住民等視狼為信仰,象徵勇氣克服恐懼的嚮導。

 

第四位舞者手持木劍跳大神,戴上面具雖然是原住部落的形象,但亦有傳統儺舞的特色,耍劍撒紙的技巧也跟道教破地獄儀式般似模似樣。展板介紹烏鴉為多國的靈界信使,如冰島、日本、美洲原住和希臘等地,配合此段關於死亡的祭神舞恰到好處。

 

《部落祭壇》(照片由Common Ground提供)


演繹祭神儀式主持的表演者,同時負責演奏幾款富民族色彩的樂器。手碟和陶笛空靈的音色,配合四位舞蹈員各自戴上不同聲響的手鍊,如咖啡豆、合桃殼等,為演出增添不少大自然裡能聽到和諧聲音的感覺。跨媒介的演出構思並不容易,能夠將當代舞、民族舞、音樂及展覽融為一體的小劇場作品,確實值得讚賞。主題圍繞多個部落民族的特色,無論是表演者的獨奏、獨舞或群舞都很有連貫性。以人生順時針方向行走為起點,神話和神獸的代表也是由生至死,有遁地、下海、地面和飛天的神靈,與部落族人祈求生命的開始、生活的富足、族群的力量及至死後的安息互相對應,整體表達得非常細緻。完善運用仿泥沙地,隨演出情節畫出不同圖案,亦增添多一份有趣的視覺效果。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