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下的極端演出
文︰洪思行 | 上載日期︰2023年9月2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9/9/202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2023/24樂季對香港管弦樂團來說別具意義,不但是職業化以來第五十個樂季,也是音樂總監梵志登的最後一季。今季的揭幕音樂會請來小提琴明星Joshua Bell坐陣,可惜諸事不順,首場演出遇上「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被逼改期至翌日下午,梵志登又受膝傷所困,要坐著指揮,更可惜的是筆者觀看的第二晚演出的入座率不佳,據知下午場的票房同樣不好,但那可以解釋——有些人可能未有空出席,甚至不知道改期,但第二晚的入座率問題叫人擔憂。

 

音樂會以Joshua Bell委約五位作曲家創作的《元素》(The Elements)開始,此曲上星期才於漢堡易北音樂廳的揭幕音樂會完成世界首演,絕對是「新鮮熱辣」(巧合的是,世界首演的指揮是Alan Gibert,正是梵志登上任紐約愛樂前的音樂總監)。根據Joshua Bell的說法,委約計劃意念於疫症初期萌芽,旨在歌頌大自然之美,因此六個樂章均以自然之物命名,分別為〈土〉、〈水〉、〈火〉、〈空氣〉、〈天.空〉和〈土(再現與終曲)〉。

 

〈土〉(Earth)由Kevin Puts創作,他在場刊中寫道「〈土〉開始時十分穩重」,反映他對「土」的想像和感受,而那份穩重來自重複使用「E F G C」這四個音組成的頑固音型(ostinato)。最初由低音弦樂和豎琴演奏,Joshua Bell在這「土壤」上展開柔和的獨奏,他的拉奏富歌唱性,及後高音弦樂和應,氣氛暖和。這段音樂非常適合作為平和的電影開頭的配樂。中段音樂忽然變得急促——也就是作曲家所謂的「起飛」,這段是讓Joshua Bell炫技,除了有飛快的running,也有泛音拉奏,樂團的齊奏緊湊但不算是澎湃。之後最初的頑固音型再現,樂章以獨奏爬上極高音結束,Joshua Bell控制得十分好,令人不禁屏息靜氣地聽著。

 

〈水〉(Water)由Edgar Meyer創作,有趣的是他本人對音樂的呈現也不太有信心,明言「不肯定這個意象會否活現眼前」。樂曲用了不少方法表現流水,例如各樂部向下行走地奏著四個音的音型,或是獨奏的滑奏都令人想起由上而下的流水,或是低音弦樂的演奏像是水底的水流。不過樂思的連貫性確是有所不及,以上所說的意象出現後無以為繼,令音樂感覺像割斷開來。

 

由Jake Heggie創作的〈火〉(Fire)以重擊開始,樂隊向上爬升的音樂確實奏出「火氣」來,同時所使用的和弦增添奇幻的感覺。及後小鼓的進入改變了氣氛,音樂變得急促和緊湊,像火一般在展示威力。印象最深的是小提琴獨奏拉奏阿拉伯風格的音型,但當以為音樂會藉由重複這段音型逐漸加速時,它便消散了。最後一段Joshua Bell拉得很激動,反而樂團奏得太悠閒,兩者的精神面貌並不相襯。

 

Jennifer Higdon的〈空氣〉(Air)明顯在強調音效,例如一開始敲擊手用弓拉顫音琴的琴鍵邊,製造出泛音,或是增強迴音效果,以聲音表現出空氣的振動。Joshua Bell的獨奏高亢抑揚,旋律性強,還有點《梁祝協奏曲》的韻味(Joshua Bell最新專輯就是拉奏《梁祝》),事實上小提琴獨奏在整段音樂中非常吃重。

 

Jessie Montgomery的作品譯作〈天.空〉,但原文其實是Space,而不是Sky。這段音樂氣勢宏大得來又帶點神秘,弦樂的運弓爽快,不過整體來說氣氛並沒有推至極端。Joshua Bell的獨奏旋律性不強,但他仍能演繹得牽動人心。可惜的是,當他非常落力拉奏激動樂段時,樂團依舊奏得很悠閒,同樣情況在全曲最後一段出現,使人聽得不爽。

 

以現代音樂來說,《元素》稱不上前衛音樂,算是易入耳。雖然樂曲出自五位作曲家之手,但風格差異不大,而且都為Joshua Bell度身訂造,發揮了他優美的一面;但同時,他力量不強的缺點也在部分樂段裡表露無遺。至於上述提到樂團奏得太悠閒的問題,不知是否因為他們還未熟悉作品,還是本身是作曲家的意思。

 

演出過後,Joshua Bell沒有如預期中拉任何加奏,感覺他想聚焦新作,不讓觀眾受其它音樂影響。

 

下半場,港樂拉奏了柴可夫斯基的《F小調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4 in F minor),作品三十六。雖然梵志登行路時還是一拐一拐的,但沒有用椅子,全程站著指揮。奏回柴四這種經典樂曲,整個樂團感覺立即「生猛」起來,一開始銅樂吹奏的「命運」主題,火力極猛,樂團整奏非常整齊,精神面貌與上半場截然不同,奏得更放、更有信心,而且造句細膩,譬如小提琴的樂句經常做出「漸大,然後漸細」的修飾,這是之前沒聽過的。此外,特別欣賞木管幾位首席齊奏時,連身體動作都是一致。

 

經過卯足全力的第一樂章,迎來較平靜的第二樂章。各聲部的力量控制很好,清晰知道應何時大聲,何時「讓路」給別人,基本上已經不用梵志登的指示。第三樂章主要是弦樂以大量撥弦演奏,港樂的撥弦很齊整,而且是有articulation,有聲量變化,又有樂部之間的對答,完全達到樂章標題「諧謔曲」的效果。

 

不過最後一個樂章的演繹具有爭議。筆者欣賞音樂會前已看到友人在面書上指梵志登奏得太快,所以一早有所預期,但結果是預期以外的快。打從一開始樂團已火力全開,就像第一樂章般奏得非常輝煌,可是速度同樣快得驚人——難得樂師跟得上之餘,還尚算奏得清晰,但那個速度確實是不合理,也許梵志登想營造緊湊的效果,才使用「極端速度」。但筆者認為那是過猶不及,像趕收工,只是從當晚的觀眾反應來看,還是有很多人受落。

 

後記:今季場刊新增「美樂憶往」欄目,回顧過往的音樂會——港樂常被詬病不認識自己的歷史(甚至連自己首演了甚麼作品都不知),今季開始重視這個「寶藏」,絕對值得稱讚。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香港無伴奏音樂組合Zense  A Cappella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