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異色——評舞蹈歌劇《兩生花》
文︰吳俊鞍 | 上載日期︰2023年5月8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兩生花》(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節目︰《兩生花》 »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17/3/2023 7:30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2021年作網上放映的《兩個女子》,以及2013年首演過的《蕭紅》,兩齣本身是室內歌劇的作品,2023年於香港藝術節的《兩生花》以舞蹈歌劇的形式翻新,內容上雖都以女性自主作主軸,但在導演及編舞楊雲濤執導下,煥發出風格相異的風采。


上半場的《兩個女子》糅合了香港作家西西的兩篇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和《感冒》的情節。原作中,《像》的主角「女子」是一名殯儀化妝師,她害怕男友知道自己的職業後,會如之前的男孩一樣離她而去;《感冒》中的「魚」則因著主流價值觀而成婚,卻發現最愛仍是舊人,決定出走。西西本身的風格非以晦澀為主,改編後的文本也易於理解,黃怡巧妙地拼合情節,把「女子」塑造成為「魚」的舊情人「楚」的姐姐,藉此讓兩人相遇,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掙扎;歌詞也與小說既有意象緊密地結合,譬如當「魚」得知舊情人已逝,唱出「無謂上岸/自願海下潛」,一方面延伸本身名字「魚」的涵義,另一方面也以歌聲抗拒「女大當嫁」、「泊個好碼頭」的主流價值觀。及至歌聲緩緩攀升,「魚」以正面明朗的高音唱出「做清新愉快的魚」,這種不為他人而活、奔向自由的取態呼之欲出。


然而,《像》中「女子」的最終渴望,是覓得一個不理會世俗眼光的男友,仍是以找到理想伴侶為人生目標;這種取態與《感冒》所述的「無謂上岸」似乎在愛情上構成了本質上的偏差,所以能理解為何黃怡把《像》的點題金句放於「花朵」——「百合飄香於靈堂或客廳/不是百合的錯/菊花在墓前還是茶杯裡/不是菊花的錯」——同樣,「女子」和殯儀化妝師這職業,又何錯之有?於此,《兩個女子》鼓勵女性不必介意世界對自己的意見和期望,成功把西西兩篇作品的內核結合並且昇華。

 

《兩生花》(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在編排上,獨唱、合唱與舞者的配合得宜,多見兩位獨唱表達主角的心聲,同時由舞者的形體動作呈現出心理狀態和對外間的反應。舞台以白色為主調,在「魚」的婚宴一幕,主角被賓客拉來扯去,又逃不出眾人圍攏的牢籠;場中慘白的燈光和色調配以桌上的白布,加上時而打斷、時而走調的婚禮進行曲,令婚禮儼如一場葬禮。


下半場的《蕭紅》根據中國作家蕭紅的生平改編,意珩更把其作品內容融入歌詞;與《兩個女子》比起來,文本較為詩化與斷裂,觀眾若非對蕭紅的事蹟有些許認識,會較難進入。起初,蕭紅在東北家鄉拒婚,上文提到《兩個女子》的婚禮場景,周圍喧鬧的舞者突出了中間主角的孤寂;《蕭紅》的婚禮場景則以中式鑼鼓引入喜慶音樂,蕭紅獨坐其中,被滿場紅布簇擁,卻盡顯蒼涼之感,與《兩個女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評論(註)對室內歌劇版本舞台上的水池加以讚許,認為水泊蘊含其家鄉呼蘭河的意象,也折射出其漂浮不定的人生。是次舞蹈歌劇有更大場地供舞者發揮,水池退去,化成滿場的落葉,格局更寬廣,舞者如風走過時揚起落葉,更加令人感受到時代的悽愴與悲涼。

 

《兩生花》(攝影: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蕭軍、魯迅和丁玲對蕭紅的影響甚深,也成為本劇的重點人物。蕭軍是蕭紅的愛人,然而信念上的落差,促使兩人漸行漸遠。在二蕭吵架時,蕭軍高歌時有類似戲曲的花巧音樂襯底,是否暗示蕭軍對待感情猶如戲子一般?魯迅於一片漆黑中現身,頭頂著一盞明燈,是蕭紅創作和生活的動力來源,但她最終只能在異國哀悼魯迅之死。在與丁玲分別後,她孤身來到香港,在臨終之際,又彷彿看見家鄉呼蘭天際的火燒雲:「滿天金黃/滿天絳紫/滿天硃砂色」。歌劇唱出蕭紅之死,其實也是為給予我們「生的回應」。劇中不時直接以蕭紅的作品,如《呼蘭河傳》、〈回憶魯迅先生〉等入詞,如創作紀錄《像她們這樣的女子》所述,意珩與蕭紅的文字在相互交錯之間,盡顯文本的文學性。


總括來說,《兩個女子》冷得像冰,又像手術台一樣剖開、切割再縫合兩個女子的心,旋律由晦暗漸轉正面;《蕭紅》則如火,沉入一片暗紅之中,音樂如作家的人生一樣斷裂、陰沉且零碎不定。混和幾種藝術媒介的《兩生花》,以紅白二色把兩位作家隔世對讀,為觀眾帶來饒有趣味的異色對照。


註:林采韻,〈尚待琢磨的初胚《蕭紅──三幕室內歌劇》〉,表演藝術評論台,2014年11月12日。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a40236c9-7407-4da9-9346-4e7d109b34b9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畢業,現從事戲劇文學工作。文化和戲劇評論文章散見於《Sample樣本》、《三角志》、《立場新聞》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頁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