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芍彬管風琴與港樂銅管五重奏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3年3月2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當風琴與號角響起——林芍彬與港樂銅管五重奏(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主辦︰香港藝術節
日期︰18/2/202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自從本港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林芍彬與香港管弦樂團的小號聯合首席莫思卓(Christopher Moyse)的合作開始,筆者對這個節目期待已久。疫情期間,大學的午間音樂會改為網上直播——兩人合作的演奏會,依舊令觀眾眼前一亮。記得幾年前,香港管弦樂團的桂冠指揮艾德敦(David Atherton),回來為樂團的周年慶祝音樂會指揮,大師挑選第一首演出的作品,便交由銅管組擔大旗。當刻,觀眾被團員的演出完全折服了。之後,香港管弦樂團曾決定把管風琴與銅管組的合作,安排在樂團的套票音樂會中演出。可惜疫情再度緊張,音樂會被逼取消。就在舞台再開放之時,第51屆香港藝術節來得及把聽眾期待已久的演出搬上舞台。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亞洲最大管風琴,終於可以由管風琴家林芍彬演奏,與港樂銅管五重奏的成員——小號手莫卓思及施樂百(Robert Smith)、長號首席韋雅樂(Jarod Vermette)、圓號首席江藺及大號首席雷科斯(Paul Luxenberg),來個「單獨」交流。

 

節目選曲絕大部分都為聽眾平日少有機會接觸的樂曲,一半原創,一半是改編樂曲。開首的作品為尼特.赫普勒(Nate Hepler)改編加比埃利(Gabrieli)的八聲部七音歌曲,第2首。儘管對這首作品不算熟悉,但五重奏把這首早期音樂演奏得非常典雅。林芍彬的管風琴演奏也比預期中輕盈,令人聽得相當舒服。李梓諾改編韓德爾(Handel)的《皇家煙火音樂》的序曲(Overture from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銅管組也能夠奏出輝煌的原曲的感覺。

 

不過,之後韓德爾的F大調協奏曲,《布榖鳥與夜鶯》,HWV 295,由史蒂文.甘布(Steven Gamble)改編弦樂團部分給銅管五重奏演出,當中很多連綿而輕盈的線條,對銅管樂手來說難度特別高。雖然整首作品來看,林芍彬與五重奏的演奏非常動聽,但小號在許多延連樂句中,瑕疵也變得較多。林芍彬在這首作品中有很多動人的演奏片段。説到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y-Korsakov)選自《姆拉達》的〈貴族進行曲〉(“Procession of the Nobles” from Mlada),五重奏的演出十分精彩,威風凜凜,完全彰顯了樂手的最高水平。再加上林芍彬雄偉的管風琴演奏,整段演奏實在令人振奮。

 

港樂銅管五重奏和林芍彬,各自有一首獨立演奏的作品。銅管五重奏演奏的是達妮.霍華德(Dani Howard)的《藍亭》(Blue Pavilion)。這首作品的內容帶點抽象,沒有很明確的方向感,但能夠清楚聽到銅管組掌握音色的技巧和演奏線條的縱橫交錯。樂手演奏出亮麗而圓潤的色彩,其中大號的雄厚力量,更竟可與管風琴相比。

 

林芍彬從卡爾文.漢普頓(Calvin Hampton)的獨奏曲《風琴五踊》中,選奏了〈那些美國人〉及〈群舞〉。比較輕鬆愉悅的〈那些美國人〉,她奏出了漂亮的感覺;而在風格較為懸疑的〈群舞〉中,急速的音符雖然未令整座管風琴震盪,但經林芍彬的演奏,能夠聽到旋律中的層層力量,而不拖泥含糊。只是最後一個和弦並沒有預期的強大震撼性。

 

丹尼爾.賓卡漢(Daniel Pinkham)所寫的《晨曲》(Morning Music)雖為新派作品,但只有銅管組的演奏部分才相對地現代,而管風琴的扶持反而較易接受。他們的合奏令人感到相當舒服,不會被不太有旋律性的樂句影響。最後合奏卡萊爾.夏普(Carlyle Sharpe)的《盛放》(Flourishes),他們之間的合作確實相當好,節奏感強烈,奏出十分歡快的氣氛。

 

港樂銅管五重奏和林芍彬的合作演出的確令人感到相當動聽。但個人感覺,銅管組的位置似乎與管風琴太過接近。如果銅管組可以稍稍移向舞台前方,層次便可更明顯。因為要與銅管小組合奏,相對於其他在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的管風琴音樂,這次管風琴的威力當然未達到頂峰。不過,能夠聽到他們演奏這類較少機會聽到的樂曲,而合作及演奏水平亦相當高,確實非常難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