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l the Night Falls Away》——純粹且誠實的情感交流
文︰袁潔敏 | 上載日期︰2023年4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Kelsey Ang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日期︰30/3/202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近年看香港當代舞演出,有感創作人也傾向強調知性的面向。他們或是透過突破舊有的舞蹈形式框架,反思舞蹈本質,或是以舞蹈梳理特定議題的思考。Kelsey Ang的舞蹈作品《Until the Night Falls Away》就可說是反其道而行。它由詩人Angelina Naujoks的創作出發,透過文字的韻律和節奏運用,將城市人對夜的想像和感覺具現於劇場之中。觀眾在這接近一小時的演出裡,只需要放下腦袋,用心感受編舞的黑夜世界。

 

難以推敲到底是因為夜晚的萬物俱寂,使人更沉溺於情感漩渦,還是因為過去無數的藝術創作有所渲染,黑夜由古至今也是藝術家常見的創作題材,而我們對那些作品亦從不陌生。無論是唐詩寫的「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客程江外遠,歸思夜深多。」;或是劇場愛好者必然也會認識的當代西方劇場經典,莎拉.肯恩的《4.48精神崩潰》。據說處於情緒崩潰邊緣的她持續於深夜4時48分清醒,並書寫至日出之時——「在某個夜裡,我已看透一切」[1]。因此,無論那些情感再私密、再個人,觀眾只要同樣經歷過情緒泛濫的夜,他們就能輕易產生共鳴。

 

Naujoks的詩用字直接淺白,Ang的舞台編排同樣免去了複雜設計。數塊向下懸吊、薄紗似的白布條形態變化多端,將舞台空間分割——綁起來像舊式窗簾將空間定義得更私密,觀眾的眼光像是窺探四位舞者們於夜裡的真正狀態;平放時隨氣流細微擺動,即使錄像、光線將各種意象投影在上,也不離一種迷離撲溯的幻象感。有時舞者躺在布下如身處床上,又有時他們在布帛之後,如同一團神秘的黑影,朦朧剪影下舞蹈動作再激昂再直白,也難免隱沒在黑夜之下,似有還無。此舞台設計亦證明了舞台演出並不一定需要華麗配置和複雜的機關,只要選對了物料和善用空間,簡約處理甚至可延伸出更多想像。在此邏輯之下,個人認為演出的某些舞台效果,如重複出現且濃烈的煙霧,還有進一步減省的空間,好讓更多想像在留白之中萌芽。

 

本想像一個人的夜思,應該只有編舞一人自行演繹。然而《Until the Night Falls Away》四名舞者四為一體,也為創作打開意想不到的面向。他們的氣質各不相同,但所展現舞蹈能量十分相近,即使有些段落只有一個舞者作焦點獨舞,主觀看來他/她仍然是舞者整體裡某個需要被(短暫地)全情注視的面向,而不是分裂成所謂「獨當一面」的舞者自身。舞蹈編排上除了常見的齊舞、鏡像動作,舞者之間的互動有時對抗,有時融和。正如一個人的內心也不會只有一把聲音,舞者們具象化的,就是褪去白天日常的所有偽裝以後,人心深處的各種思緒流動。筆者尤其喜歡四位舞者互相倚傍,一個挨在另一個身上形成半倒的骨牌狀態緩慢移動。舞者傳達的能量是如此溫柔、純粹而有力,叫觀眾只能屏息靜氣,投入在他們所編造的世界當中。



[1]  原文為「I had a night in which everything was revealed to me.」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倫敦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文學碩士。於香港不同藝術機構及劇團,包括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部(戲劇)、香港藝術節及神戲劇場製作或統籌演出,並於2019年與陳庭軒等人合作組成去劇場。藝術評論文章可見於三角誌、舞蹈手札等藝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