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哈特以詩意與琴音為上的無負擔大提琴演出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3年3月1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2/202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近年訪港的大提琴家可謂相當多,每一位的水平均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音樂家,各自也有獨特的演奏氣質。今次,德國大提琴大師葛哈特(Alban Gerhardt),對於香港樂迷來說極不陌生,他這次來港還舉行了一場獨奏會,與鋼琴家李嘉齡同台演出。而葛哈特在上半場所選奏的樂曲——然作曲家的風格完全不同,樂曲的特色卻非常相似,十分有趣。

 

德布西(Debussy)的《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在風格上完全脫離了朦朧的法國印象派風格,葛哈特因為未及熱身,在這首作品中,所以經常出現音準的問題。李嘉齡在演繹上,頗為低調,盡量讓大提琴獨奏的地位在最前面。在較為深沉的第一樂章中,葛哈特的演奏也屬於比較寬鬆,期望將繃緊的樂曲性質,調節至比較貼近印象派的本來面目。他在第二樂章的撥弦,是筆者近年在現場音樂會中,聽過最漂亮的弦樂撥弦演奏。而在其餘思維較為無邊無際的拉弓段落,他亦採取比較隨意的意念演奏,大概期望將較前衛的風格與法國唯美風格拉近。而在第三樂章,他的演繹意念相當奔放,從容的拉弓方法,依然讓音色以自然而接近透明的色彩呈現於觀眾面前。而在激昂的氛圍中,葛哈特的演繹也不完全貼近樂曲的感覺,而是適可而止地退回印象派的浪漫風格。以合作來說,兩人的主次地位也很分明,李嘉齡很懂得讓不算強勢的葛哈特的琴音,得以清晰地擺在最前方。

 

上半場的重點樂曲,高大宜(Kodaly)的《大提琴奏鳴曲,作品8》,完全是留給大師表現的時刻。在第一樂章中,葛哈特的演奏已經能夠即時緊攝人心,除了他擁有極為完美的高超技巧外,所演繹出來的王者之風,更令這首作品孤高而帶著氣焰,形象更加鮮明。技巧成為葛哈特的輔助工具,當中出現和弦、泛音、及主副之別的旋律,彷彿只是為著音樂的進行。第二樂章,葛哈特所奏出的深沉,正好給予演奏者與聽眾一個沉澱的機會。他以左手撥弦為自己伴奏,節奏帶出從容而幽怨的感覺,非常淒美。而在炫技的部分,他奏出的激動感,亦是隨著音樂的推進,毫不牽強,奏出具有底蘊的色彩及氣氛。第三樂章的民俗舞曲風格要求靈活而準確的技巧,是一首艱鉅的獨奏作品,彷如一首超技練習曲、或協奏曲中的炫技華彩樂段。葛哈特技巧完美,再加上他漂亮的撥弦絕技,確實無可挑剔。他甚至運用到拉弓的琴弦位置,來彈撥低聲區的音符;而在較高音的撥弦段落,他就會將手指移動到指板上彈奏。整段音樂中,他飄移於琴弦不同區域的撥奏技巧,完美無瑕,音色極漂亮,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下半場的樂曲是近日在香港的舞台上非常熱門的布拉姆斯(Brahms)的《F大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葛哈特與李嘉齡合作期間,李嘉齡依然禮讓地凸顯葛哈特的主角位置。在整首作品中,葛哈特的演奏優美至極,所有樂句在他手上,似乎都輕而易舉地變得甚具有歌唱性和極動聽,但他卻沒有刻意製造效果的痕跡,一切都好像就這麼自然地隨流而來。在最難處理的第二樂章中,他反而用上淡淡的訴說方式來演奏,把整個忐忑上落的心情,都歸於一個較平伏心境的狀態,令人聽得十分安寧而感動。第三樂章中,葛哈特依然把樂曲的情緒對比變化,處理得非常流暢,但卻以抒情為主調,沒有特別強烈的激動演繹。他在這首布拉姆斯奏鳴曲的演奏,整體上的確十分動聽而動人,筆者認為在現場演出來說,實在令人感受到很清新而自然的詩意演奏。李嘉齡在第四樂章的演出,慢慢將自己的地位提升到與獨奏持平。

 

在這場音樂會中,李嘉齡與過往作為鋼琴伴奏家的表現非常不同,她每每將大提琴獨奏的聲量作為演出的大前提,所以間接也影響到她自己的發揮機會。其實葛哈特的琴音,只是相對地似乎較為鬆散,但其實他依然能夠奏出有足夠力量的氣勢。鬆散的線條,只是他表現大提琴色彩的一種方法而已;或許應該說,這是他自己的「聲音」。

 

音樂會的反應非常好,所以加奏了舒曼(Schumann)的《慢板與快板,作品70》——其中一首大提琴獨奏家們必備的看家樂曲。在這首舒曼的作品中,李嘉齡終於釋放出作為一個鋼琴家的氣質,與葛哈特平起平坐。這首作品也與兩人的演奏個性相當相配。在前半段,葛哈特的如歌演奏及與李嘉齡的伴奏,實在充滿著詩意,非常優美。葛哈特在後半部分的《快板》,爽朗而分明的節奏感和優秀音色,亦確實極之出色,技巧在他而言全無負擔,純粹以演繹精神為大前提。兩人之間的精彩合作,實在令觀眾樂而忘返,希望能夠繼續欣賞他們的演出。葛哈特的高超技巧,似乎都隱藏在他的音樂感、與運弓變化多端的琴音裡面,而他卻過關斬將地完美而從容地處理所有技術上的難關,以音樂為大前提,一點也不賣弄,確實是頂級演奏家的最高境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