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伊斯美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文︰夏康 | 上載日期︰2023年3月1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炫弦—伊斯美弦樂四重奏(攝影:Sihoo Kim,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主辦︰香港藝術節
日期︰28/2/202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等待三年,正式疫後復常的第51屆香港藝術節,室樂方面請來伊斯美弦樂四重奏(Esmé Quartet)獻藝。參看主辦者的官方網站,四位女士穿着韓國傳統服飾並拿著樂器的相片,未免有賣弄東方主義之嫌。另一方面,在世界級室樂舞台上,東方面孔向來是少數,而全女班組合亦頗為罕見。伊斯美弦樂四重奏的冒起,確是為古典樂壇帶來新氣象。出自韓國攝影師的官方照片,算是國家兼商業宣傳機器下的自我東方主義化成品吧,與演奏者的造詣無關。

 

伊斯美弦樂四重奏於2016年在德國科隆音樂學院成立,除了早年畢業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第一小提琴手斐元希,其餘三位韓裔奏者皆首先畢業於首爾國立大學,然後才前往歐陸深造。2018年,她們贏得室樂界極為重要的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國際弦樂四重奏大獎及四項特別獎,從此踏上國際舞台。她們其後於2020年發行貝多芬、陳銀淑及布里奇作品專輯,亦大獲好評。説她們是世界室樂舞台的超新星,實不為過。

 

或許是這四顆新星太耀眼了,藝術節主辦者亦委以重任,讓她們參與三套不同節目。她們先於二月二十四日及二十五日於音樂劇場作品《水之書》演出,再於二月二十八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四重奏音樂會。到了三月四日的《繁聲流動——管弦與合唱音樂盛會》,她們又參與演奏約翰.亞當斯的《絕對的玩笑》。如此吃重的角色,卻遇上不尋常的事情:中提琴手金智元因故未能參與,由香港音樂家劉子正補上。四重奏講求經年累積的黙契,難以想象臨時換人。或許,就是伊斯美的角色太重要,主辦者不可能把所有相關節目取消。如是者,這個「3+1」組合,無論對演奏者還是聆聽者來說,都是個實驗。

 

筆者欣賞了她們的專場音樂會,當晚伊斯美先為樂迷獻上海頓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33/2「玩笑」。首樂章甫開始,第一小提琴手旋即而濃郁而富有細緻變化的音色奏出主旋律;充分揉弦的現代演繹,未嘗不可。中提琴輕柔地於内聲部作支撐,音色與奏法第一小提琴相當匹配,聽者疑慮亦一掃而空。大提琴手許叡恩的音色雖美,惟聽起來頗為淺薄暗啞,可能與筆者當晚座位有關。第一小提琴帶領下,整體演繹生動而優雅,卻以第二小提琴手河瑜娜相對粗糙的音色為瑕疵。第二樂章諧謔曲,第二小提琴於trio 部分的分散和弦處理乾淨而細膩,反而第一小提琴為營造「玩笑」效果的滑音非常兀突。如果不另加上揉弦的話,會否變得輕巧自然一點?第三樂章的首八小節,中提琴於大提琴的襯托下奏出極為優雅的旋律,非常動人。第一小提琴的加入,於高聲部讓音樂如歌的繼續開展,美不勝收。到了終章急板,聲部間的平衡更為理順,而音樂亦以第一小提琴的跳弓貫穿下精彩完成。

 

雖然筆者個人不慣聽演奏者於海頓演奏的揉弦,惟那短促多變的運弓句法無疑是古典風格的。意想不到的是,奏者們於緊接的鮑羅丁D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延續了如此奏法。首樂章旋律由大提琴開展,再由第一小提琴延續,聲部間交交接接,主旋律都顯得頗為破碎。另一問題,就算音色最為深厚的第一小提琴手,亦未能奏出鮑羅丁音樂應有的寬度。這究竟是手指粗幼的關係,還是斐元希本人的音色選擇?經過輕巧的第二樂章,四位奏者於膾炙人口的第三樂章夜曲使出渾身解數,浪漫旋律奏得非常絢麗。到了終章,兩位小提琴手的無揉弦處理,筆者才首次聽到她們的音色能夠融為一體。

 

縱然上半場演奏有較多瑕疵,下半場的舒伯特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D810「死亡與少女」,奏者們卻猶如脫胎換骨。首樂章甫一開始,沒揉弦的奏法下,四把提琴的音色如一,聲部間完美平衡,一起奏出既層次細膩,亦緊湊敏捷的演繹。較於上半場,第二小提琴的演奏更為主動、突出,而中、大提琴則繼續以收歛而結實的音色作支持。樂章整體演繹偏向輕盈流麗,箇中有效的張力營造強烈表達出音樂的絕望情感。旋律引用自藝術歌曲《死亡與少女》D531的第二樂章,標示為非常弱(pp)的主題旋律及極弱(ppp)的第五變奏後半部,四位一起處理得如薄紗透明,最為動人。中間的四個變奏樂段,第一小提琴手音樂表現出神入化,刻畫重重複雜情感。經過第二樂章抑壓沉重的死亡意象,奏者們於如舞的第三、四樂章終於放開懷抱,熱情而精準的演繹贏得聽眾的熱烈拍掌。

 

音樂會加奏,四位奏者獻上皮亞佐拉《天使之序》(Introducción al Ángel)。這是原本為班多紐手風琴、小提琴、鋼琴及結他而譜的樂曲,屬三段體曲式。當晚演奏的弦樂四重奏改編版本,其中的A段,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成為演奏旋律的主角,河瑜娜與劉子正音樂對話優雅而凄美,為音樂會畫上精彩句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自2005年其古典CD評論每月見於《Hi Fi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