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儷人行》:感受朝鮮民族的熱情與美麗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22年11月30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儷人行》(攝影 : 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節目︰儷人行 »
主辦︰香港舞蹈團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0/9/2022 7: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儷人行》是香港舞蹈團邀請了延邊的金英花教授及首爾的韓孝林博士,分別創作兩地不同風格的朝鮮民族舞蹈作品,讓本地的舞蹈員和觀眾可以同時認識傳統的朝鮮民族民間舞及當代朝鮮舞蹈的特色。向來學習朝鮮舞的韻味絕不容易,單是呼吸技巧,專業舞者也需要很長時間去揣摩。是次香港舞蹈團從籌備至公演,說是花了四年時間並不誇張。交流計劃牽涉三地,加上疫情增添困難,能夠成功上演已經感受到誠意,及朝鮮族人致力推廣朝鮮舞蹈傳統藝術文化的心意。


演出作品主要分成兩部分,上半場是延邊的傳統朝鮮民族民間舞《田間民風》,下半場是當代朝鮮舞《月》。《田間民風》有六段不同主題的舞蹈,群舞〈覓跡〉以「紙」為道具,身穿白色傳統朝鮮服的女舞蹈員各自手拿一張白色的大畫紙,眼睛看著白紙如閱讀,腳在紙上緩緩的舞步恍似一支毛筆在寫字或繪畫,節奏較緩慢的舞蹈更需要用內在的氣息來詮譯,可惜群舞整體的節奏並不一致,動作較散亂,音樂和表演未完全融合,作為開場第一幕難免失色。

 

 

《儷人行》攝影 : Worldwide Dancer Project,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傳統民族民間舞大部分都以其俗風的傳統生活場景作為編舞主題。〈棒槌舞〉展現了朝鮮族女子傳統的洗衣方式,十多位女舞蹈員穿著紅黑配的朝鮮服,用棒子敲打隔著白布的木板,配合蒲水踩布的舞蹈動作、輕快的音樂、明亮的燈光,有鮮明豐富的感官效果。男子群舞〈坐鼓舞〉中,每位男舞蹈員胸前都綁著一個朝鮮傳統的大圓鼓,用鼓棒敲鼓也敲地。雖多以坐著舞動為主,但亦有高難度動作,需要單腳蹲著跳轉時另一隻腳保持伸直,輕鬆瀟灑的背後花了不少氣力,配合朝鮮族傳統洞簫的伴奏音樂,若然舞蹈員們能夠把風格獨特的擊鼓節奏和舞蹈動作掌握得更整齊會有更好的舞台效果。


女子群舞〈杖鼓樂〉以「杖鼓舞」展現朝鮮族傳統的杖鼓絕技,每位舞蹈員腰側背著一個大杖鼓,鼓棒敲了溫柔、慢板、歡快等的節奏,配合相應動作展現朝鮮民族的熱情風格。此段舞蹈是上半場當中,舞蹈員的表現力和節奏感最為一致的一段舞。〈情繫鄉俗〉是六段作品中唯一的獨舞,女舞蹈員穿著色彩繽紛的朝鮮服,造型像朝鮮族鄉村地區的巫師,舞蹈風格風趣幽默,舞蹈員雖然跳得相當靈巧,但因為外型過於嬌小而略欠壓台感;音樂雖有鄉土俗風祭典的韻律,但觀眾較難明白舞者抒發的情感與作品之間的關連。〈輕輕踏歌〉以群舞展現朝鮮族人手牽手跳「輪舞」的鄉土活動,以簡單的踏跳步為主,場景是浮誇搶眼的假篝火堆,慶典般的愉快情景作為上半場的最後一幕相當合適。

 

《儷人行》攝影: Mak Cheong-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下半場的《月》以祭祀儀式「跳大神」為主題,由當代朝鮮舞蹈員演出。《月》的四幕表演非常有連貫性——祈禱、靈知、深淵及象徵和平與共存,四段舞蹈以靜態的動作較多,編排得乾淨俐落。佈景、燈光、服飾、音樂和道具,都有柔和特色和自然風格,呈現了感觀舒適豐富的效果。群舞員排列成半月形面向觀眾,而領舞員站在前面中心點位置,構圖就如象形文字「月」,隊形變化從新月到半月、半月到滿月。舞蹈員如進行降神祭般雙手握著長長的竹葉枝舞動,大量的米粒在台燈照射點下散落,形成米從天而降的光柱,展現生動美麗的豐收畫面。

 

《月》除了展現當代舞的美與傳統朝鮮族信仰的共融概念,也包含了韓國人對於「和平」的教育與傳承朝鮮文化的思想。香港舞蹈團近年編舞的概念較著重現代舞,是次演出的一眾舞蹈員明顯在《月》的演繹較傳神,舞蹈員的肢體更習慣掌握現代舞的韻律及節奏較快的舞蹈動作,對傳統的朝鮮音樂較難投入,同時要兼顧各種道具,需要更充裕的時間練習才會有更好的表現。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