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藝傳薪——余其偉粵樂藝術音樂會》聽後感
文︰董芷菁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2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15/10/202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之《播藝傳薪——余其偉粵樂藝術音樂會》共有兩場,首場為2022年10月15日晚上八時,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行;另一場則於兩星期後,即10月29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單張及場刊均有列明兩場音樂會之演出人員及曲目不盡相同,而購票時,職員更貼心地提醒兩場一起購買可獲九折優惠,相信不少聽眾如時間地點許可,也會一併購買,一睹大師風采。

 

本場音樂會的宣傳力度十分強勁,不少地鐵站的主要出入口燈箱都掛上了海報,加上購票優惠的促銷下,入場前估計當日入座情況應該不錯。可惜,當日入座率並不高,保守估計只坐滿演奏廳一半座位,而且均集中於堂座前排及後排,堂座之中間位置只有幾位觀眾。入場時,舞台上的大型佈景板架設在舞台正中,由於在康文署的演出中較為少見,加上佈景板設計與海報同樣走小清新風格,可算是一個亮眼點,但後來卻發現此佈景板可能為舞台帶來限制,將於後文探討。

 

此音樂會可算是「師生音樂會」一類:主要以余其偉教授之弟子擔綱演出,而余教授則壓軸出場。首場音樂會主要演奏較為傳統之曲目,以重奏、五架頭,或十多人齊奏的演出形式。由一眾年輕演奏家演出的曲目包括《妝台秋思》、《柳浪聞鶯》、《餓馬搖鈴》、《悲秋》以及《雙聲恨》。更為近代之作品包括《潭江風俗三首》(余其偉作曲)以及《柏架鵑嗚》(麥偉鑄作曲),另外亦不少得高胡齊奏項目:包括《娛樂昇平》及《花巿迎春》。由余教授壓軸演出的曲目包括《昭君怨》及《鳥投林》,以及精彩絕倫的安歌曲《旱天雷》。

 

舞台音響效果不理想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之舞台可以容納六、七十人之樂隊,十分適合大型樂隊表演。而本場音樂會每個項目所涉及的演出人員並不多,少至二人,多至二十人之內的合奏環節。加上其鏡框式舞台設計(proscenium stage),在有一定高度、長度以及深度的舞台上,人丁單薄的項目則更需要借舞台結構協助聲音反射,才能達至有效的放射音響效果。若然效果仍未如理想時,才考慮擴音的可行性。而一般音樂項目在場地進行擴音的大原則,都是希望達到音樂不失真的情況下,亦能讓演奏廳最後排觀眾清晰聽見。

 

理想和現實必定有落差。當晚我坐在堂座觀眾席的前方,靠台左。整場音樂會的音量偏弱,所聽到的聲音明顯從擴音而來,唯一值得一提為由陳啟謙演奏之《潭江風俗三首》及由余教授演奏的《昭君怨》效果較為理想:前者充分運用到舞台的音響反射,在觀眾席上聽到的聲音以原來樂器的音色為主,場地人員只需作輕微擴音便能發揮一定作用。而余教授及其夫人彭燕珍女士所合奏之《昭君怨》也只是有些少擴音,透過樂器本來的發聲及運用到舞台音響反射,已經達到十分好的效果。還記得本人在演藝學院學習時,經常向主修小提琴的同學偷師。他們曾經提到:如何毫不費力地把獨奏小提琴的聲音穿透整個音樂廳。除了如上文所述,樂手們可以如何善用舞台的音響反射外,對於樂器的振動、穿透力等更為需要深入了解及鑽研。始終在古典音樂界中,擴音的角色十分次要,原音仍是大眾所追求及預期的。

 

舞台佈景板弄巧反拙

 

前文提及到舞台上設置了大型佈景板在舞台正中,在舞台轉換時,留意到後台工作人員把不需要的大型樂器、譜架及椅子都藏在佈景板,的確令舞台切換更加流暢,省卻了從後台移出來台中的路程。同時亦留意到,整場演出的位置設置亦受限於佈景板前:即使舞台是有一定闊度,卻沒有完全運用,反而受限於舞台佈景板的範圍及視覺內,使演出者完全集中在佈景板前,亦顯得十分擠擁。我作為坐在台側的觀眾,視野十分不理想,經常看到演出者擠在中間位置,人數較多的項目則會看到演出者的背部,而音響效果亦必然受到一定影響。中場休息時,亦聽到附近觀眾討論視野問題,對於主辦方的安排感到十分不解,冀望日後可以為此多加考慮。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九十後,現為文化工作者及竹韻小集二胡樂師。拉琴之外,亦會偶爾動筆寫我心。編有《華樂大典‧高胡卷》及《聽賞中國音樂》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