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上少有的協奏曲失衡﹒小提琴新星霍利斯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7/8/2022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小交響樂團這場音樂會,承接了早月前的小提琴音樂系列。請來獻藝的小提琴家,是非常年輕的法國小提琴新星霍利斯(Luka Faulisi)。香港出生的客席指揮林敬基,則選取較為近代或現代的作品配合這場音樂會。

 

香港小交響樂團有份參與委約的新作品——克蘭茵(Anne Clyne)所寫的《喧囂與憤怒》(Sound and Fury),以常動曲的形式進行,林敬基選擇了一個不太快速的步伐,令弦樂組的快弓片段整齊、清晰,充分展現了樂團的水平。

 

作為音樂會的開首樂曲,作品當中有多重管樂片段及馬林巴琴的演奏,能夠在弦樂背後展示出流動感,也有聲部之間表現的緊湊。他對氣氛的捕捉和演繹,完全抓緊了聽眾的情緒。到了中段較溫和的部分,木管組和清朗的歌唱演繹,相當動聽。到了中後段,不同聲部各有獨立的片段——作為把情緒調低的緩衝地帶,林敬基在處理此部分的對比上相當不錯。在配合人聲錄音朗讀時,和聲的演奏依然準確而漂亮。末段,樂團重新回歸常動曲的格式,整齊與氣場強烈的表現亦是無懈可擊。總括而言,林敬基在處理整首作品的變化上,非常出色;而樂團的技巧水平及最終表現,亦是水準極高而完美,令人非常滿意和欣賞!

 

浦羅哥菲夫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筆者個人較喜歡第二號協奏曲,因為第一號太像高難度的練習曲,也太有蕭斯達高維契(Shostakovich)樂曲的味道。筆者曾在網上聽過擔任小提琴獨奏的霍利斯演奏,冷靜、老練、豐厚、漂亮。因此對於他今次來港演出,確實寄予厚望。

 

霍利斯在樂曲一開首獨奏片段的演奏比較單薄。這當然可以跟樂器本身的音色、琴弦的反應、拉弓的力度、甚至天氣氣溫,都可以扯上關係。不過,就以當晚而言,霍利斯的個人表現力的確稍嫌不足,音色和樂句的整體表現也不算漂亮。在較為難度高的部分,音量嚴重不足,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所以也難說他技巧的靈敏度和清晰度高不高。他拉弓時力度不平均,導致聲音過分忽大忽小,相信也是影響表現的主因。他的音量能傳到的距離,大概超不過音樂廳堂座的一半。因此,在高音分弓的第一樂章末段,他的樂聲已經差不多消失於樂團溫和輕聲的伴奏之中。第二樂章本帶有金屬色彩的強勢風格,但因霍利斯不強大的琴音,效果只是一般。到了最後的樂章,霍利斯如歌的甜美琴音,加上開始進入狀態的寬廣揉音,還算是達至期望中的感覺。

 

霍利斯加奏了巴赫的《G小調獨奏奏鳴曲》的〈慢板〉。他用細嫩的琴音,嘗試把巴羅克時代的仿古樂團的風格,融入自己的演奏中,加上少用的揉音和前快後慢的弓法,與一般聽慣的演繹有別。但在面積不算小的音樂廳裡,這種演奏方式也顯得較為薄弱,在感情的表達上就難以到位了。

 

至於霍利斯與樂團的合作,個人感覺到有點像「生態失衡」。筆者曾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見過「生態失衡」最嚴重的情況,也是出現在有名氣的演奏家身上,而且都是在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時發生。這次給人的感覺,像是獨奏與指揮都經驗不足。霍利斯在這兩年冒起,現場的大型演出經驗一定不會多,可能已聽慣自己在房間或小地方的琴音。林敬基與樂團團員很克制的表現,與樂曲的風格又好像有點格格不入。弦樂組的陣容也不弱,無論怎樣控制聲音,對於這位獨奏者來說,這氣場似乎已過大。不知道如果樂團能夠減少人數的話,情況與結果會否完全不同。但對於初出茅廬的新人而言,前輩指揮的解決方法與經驗,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

 

音樂會下半場有一首別開生面的小曲——史特拉汶斯基的《管樂八重奏》。整首樂曲的風格,洋溢著作曲家本人作品《彼得羅斯卡》(Petrushka)及《仙女之吻》(The Fairy's Kiss)相同的韻味。當晚演出陣容裡,木管組都是女團員,而銅管組都是男樂師,台上看過去非常有趣。擔任長笛演奏的上杉晃代(Akiyo Uesugi)、單簧管署理首席陳秋媛、演奏巴松管的客席首席歐啟詩、及團員田口美奈子(Minako Taguchi)、小號首席黃山、及團員文曦、長號首席羅澤基(Christopher Rodgers)、及團員陳學賢,組成了一個相當不俗的室樂組合。上杉晃代及陳秋媛的演奏,充滿了瀟灑氣質,主旋律的演奏亦輕型漂亮。銅管組在塑造進行曲風格上,能奏出史特拉汶斯基芭蕾小品風格的法國甜美色彩。從兩支巴松管的聲音,有時能聽出兩人個性上的明顯不同——歐啟詩的柔弱與田口美奈子的爽朗,這在最後的樂章,效果更明顯。整體上,團員的演繹充滿輕鬆而色彩多變的表現,能夠演繹出史特拉汶斯基小品的趣味,合作與平衡亦很好。惟以團員的水平來說,其實不需要指揮。當晚的演出有時覺得過分整齊,活力的感覺有點被困著;銅管的起音需要時間,在這首精緻的樂曲中,刻意要達致太過齊整反而不美,或許任由樂師之間互相配合,玩味感會更加強,小號組偶有不必要的失誤也可以減低。

 

最後選奏巴伯的《第一交響曲》作為對音樂會開首作品的呼應,感覺上非常良好。整首樂曲連續、沒間斷,林敬基在處理連續不斷的段落的對比上,相當不錯。團員處理和聲融合及爆發力的能力,反而是筆者非常欣賞的地方。純粹以聽覺去感受,指揮與樂團成員掌握這首樂曲,水平極高。團員的演奏的確令人非常滿意,單單是在樂曲末段,多階段核爆式的推進、和聲飽滿之美,已是團員技巧水平的重要指標。

 

除了浦羅哥菲夫的小提琴協奏曲外,林敬基今次選奏的作品,與他自己的概念非常合適。少了複雜而重複的典型曲式,單以內容的獨立性而作出的分析和整頓,在他手上的效果相當出色。而團員對於接收這種風格而言,成果亦超出了預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