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具有表演性,從《品品》去思考食物與創作以及觀眾介入
文︰Yumi Leung | 上載日期︰2022年7月16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黃杜茹〈笨豬針〉(攝影:Carmen So,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節目︰品品 »
主辦︰不加鎖舞踊館
地點︰牛棚藝術村12號單位
日期︰6/5/2022 6: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食」佔據生活之重,是一種最日常的經驗,當它被搬上舞台作為主題和引子,這種可展演性也揭露著食物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創作者如何將這些平淡無奇、習以為常的日常習慣,形成和觀眾溝通的可能性?《品品》當中的身體即興與觀眾介入又是否達成?


《品品》是不加鎖舞踊館全新舞作,當中有六個獨立的房間和故事,牽連出一場相遇又充滿偶遇的旅程,在三小時內,這個空間的人、事、物不斷流轉,每個人選擇不同則會構築出不同的故事旅程和篇章。


當食物作為一種表演載體

 

邱加希的身分由慣常的編舞轉變為概念人,由「食」作起步點,再延伸對「食」的聯想,邀請六位藝術家胡境陽、陳偉洛、周金毅、陸肇欣、譚孔文、黃杜茹攜手創造。他們分別是舞蹈形體、視覺藝術、文字創作出身,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排練方式,因此今次的創作,也被視為是一場跨媒介的試驗和碰撞。


有別於傳統劇場,《品品》充分調動觀眾的五感,在空間中感受食物及勾起回憶。「食物不單只是用來食的」,譚孔文用文本帶領觀眾進入「食物」,在〈咖喱花〉房間強調帶出食物的精神力量,當他將咖喱、蘿蔔、薯仔等組合成拼圖時,模型上的燈光投注與觀眾的凝視形成一種擬舞台效果,放大對一樣物件的感受; 而在黃杜茹的〈笨豬針〉房間中,是截然不同的意象表達,光亮的房間佈置呈現出實驗室般一覽無餘的亮度,辣椒以標本樣式被張貼在白牆,激烈的紅與白形成強烈對比,凸顯食物的可視性。藝術家專注於辣的味覺帶來的身體感受變化,並用繪畫的意象在身體上紀錄觀察;在房間〈吔你果份〉中,陸肇欣用身體表達花生醬在喉嚨中的感受,詮釋一種分享之難;而食物在胡境陽的房間〈開胃自療〉中則成了一種自照,將自己打扮成卡通片中的香蕉等不同食物模樣,「將自己擺上枱」,重新叩問食物與生活對創作的能量轉化。

 

譚孔文〈咖喱花〉(攝影:Carmen So,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即興的身體與重複性演繹


此次不加鎖舞踊館的舞作,焦點從「觀看」轉化為「觀察」,「表演」轉化為「探索」,是一個從個人出發的創作,形式上走向更日常、更互動。這樣的身體探索,讓不同的身體進入語境作演繹與變化,看表演者如何動,觀看者如何坐,甚或這種看與被看成為了一種相互觀察。作品打破傳統舞台的第四面牆,以非鏡框式的創作,加入了不少讓觀眾參與的即興元素:讓觀眾為藝術家選取食物、邀請觀眾身體互動、真情表達的吹水環節等,但過程中即興成分的真實與多寡還值得叩問,似乎表演者的主觀成分太大,很難做到平等的give and take。


在三小時的演出時長內,每個房間重複上演著不同故事,這種重複成為每位表演者在房間中的一種累積、重現和探索。表演者在每一次的重複演繹中,身體的能量和狀態都沒有辦法真正地重現,唯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繹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在與平衡。正如每位表演者在謝幕表達「完成了自己」,他們在重複的表演中完成與自己身心最樸素的接觸。


一種嘉年華式的房間拼貼


《品品》所呈現的結構受牛棚藝術村的場地啟發,充分利用柱子和場地間隔,而食物作為一種私人體驗,這樣的空間結構很好地處理了這種私密性。但這樣的構建也有不足之處,聲音與味道具強烈的穿透力,雖然實現了不同空間的碰撞,但這種相互干擾或會不慎落入一種嘉年華式的狂歡,為觀眾得以沉浸於每個房間獨特的故事與氣味世界增加了難度。

 

另外,觀眾們不是盲選進入到房間與故事偶遇,而是在設置上為觀眾的選擇提供開放性之餘也有相應的指引:在場刊上有場地平面圖,標示著對應的表演者和主題;在每個房間的牆上也有選取的關鍵詞,透露表演內容或特色;房間門口設有燈牌和倒計時器,提示展演的進度等。在這裡觀眾可以按自己的選擇組合一張屬於自己的地圖,或按圖索驥,用場地平面圖去繼續探索外面的真實世界。每個房間展演的時長不一,為觀眾的進出帶來難度,也挑戰了從頭看起的觀看習慣。觀眾何時進入,又何時離開?且每個房間的故事過於散碎,這固然為觀眾的隨時進出帶來可能性,但也會造成難以拼合完整地圖的失落之意。

 

(文章於《舞蹈手札》Vol.24 No.2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文字、劇場、舞蹈,在海域來回穿梭,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