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共舞 與香港同行——從錢秀蓮舞蹈團作品《舞中生有》說開來
文︰李夢 | 上載日期︰2022年4月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字戀狂 - 篆書》(攝影:Jason Chung,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節目︰舞中生有 »
演出單位︰錢秀蓮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1/11/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香港著名舞蹈家、被譽為「香港現代舞奠基人」的錢秀蓮博士,入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探索中國舞與現代舞、東方與西方藝術語彙之間的關聯與互動。11月20及21日,錢秀蓮舞蹈團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大型舞劇《舞中生有》,以「愛動、愛藝術、愛生活、愛環境」為主題,呈示錢秀蓮出道五十多年來編創的多齣精彩作品,包括《四季》、《字戀狂》和《律動舞神州》等,讓觀者一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的傳揚,亦引人思考在新冠疫情蔓延的當下,人們如何透過藝術尋找身心的慰藉和滋養。

 

舞作《四季》為整場演出揭開序幕。顧名思義,這齣作品呈現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與風物。舞者身著代表不同季節之衣衫舞裙,在舞台上展現春泉、夏蓮、秋葉和冬雪等意象,演繹四季運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舞者的肢體語言曼妙靈動,富有生趣。在疫情蔓延全球仍無止息的今天,我們重溫錢秀蓮多年前編創的《四季》,更能體會編舞家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索,以及對於「天人合一」的嚮往。今年四月下旬,同樣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錢秀蓮舞蹈團曾演出兩場《「和」世界共舞》,邀請觀眾免費入場欣賞。在那兩場作品中,編舞家錢秀蓮與舞團舞者們以「和」為出發點,以「健康、能量、智慧」為理念,希望幫助疫情之下的人們找回安寧與平和的力量。與是次作品中的《四季》相對照,不論在題材內容或作品立意層面,均不乏契合。

 

今次演出的名稱「舞中生有」,既呼應錢秀蓮2020年出版的同名回憶錄《舞中生有》,也是她多年來創作理念的直陳。這位香港最早投身現代舞探索的編舞家,曾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如果我都係同西方人一樣嘅造型、舞姿,咁我同佢哋有乜嘢分別呢?」在錢秀蓮看來,舞蹈編創如同其他藝術創作一樣,需要編舞者發揮自己的特點與長處,於東方和西方不同文化間遊走、探尋,與不同界別藝術家合作,汲取他處之長,最終找到屬於且僅屬於自己的獨特語言。這對於任何一位藝術創作者而言,都不乏挑戰,卻也恰恰是藝術工作的樂趣之所在。

 

今次演出的《律動舞神州》和《字戀狂》,便是錢秀蓮在東方與西方藝術語境之間遊走、探索的例證。《律動舞神州》於1990年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首演,將中國古典與民族舞的基本動律與西方近現代視覺藝術作品的構圖等結合,以點、線、面和體四部分構成舞作,於現代音樂的配合下,藉由視覺藝術(繪畫)和表演藝術(舞蹈)的互動,探究不同藝術語彙和媒介之間對話及往來的可能。此番錢秀蓮舞蹈團將這齣三十多年前的作品重新搬上舞台,並未只是原樣照抄,而是在吸納舊作品演出經驗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舞者團隊、重新設計的燈光和佈景等,為舞作增添新意。

 

如果說《律動舞神州》從空間層面著手,思考東方與西方不同藝術語彙的互文和對照,那麼1996年首演的《字戀狂》則是錢秀蓮和她的舞者們從時間層面梳理古今藝術表達流轉及變遷的難得嘗試。探討中國舞蹈的現代化這一命題時,不少舞蹈團和編舞家均會選擇「書法」這一主題,錢秀蓮也不例外。從「八卦」的伏羲時代一直到現今的電子世界,中國書法的歷史以及不同字體的詩意和美態被生動呈現於舞台上,令到哪怕不熟悉中國書法運筆及篇章佈局的非華裔觀者,也能從舞者的律動以及富有實驗意味的背景音樂中,感悟中國文字之美與藝術之綿延生動。時隔二十五年後再重溫,我們並不會認為這齣上演於九十年代中期的作品顯得「過時」,皆因編創者和演出者的不停創新,不厭其煩雕琢細節,令到舞作「與時並進」。

 

是次大型舞劇《舞中生有》的演出,於錢秀蓮和她的舞團而言,是過往數十年職業生涯的一次總結與回顧,對於觀者而言,則是一次重溫和再思。依現場所見,舞段皆精彩,小舞者的表演尤其妙趣紛呈,惟舞作間的銜接和整個舞劇的鋪排結構若能更順暢,則更好。期待錢秀蓮舞蹈團的下一個十年,繼續不停探索,繼續面向世界,與香港同行。

 

(文章於《舞蹈手札》Vol.24 No.1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大眾傳播與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美食及古典音樂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