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現旋律趣味為首的演出——「小交」、哈雷爾、黎志華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1年12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3/10/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客席指揮黎志華,在去年春季疫情最嚴重之時,本來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小交」)有兩套合作貝多芬作品的音樂會,無奈在差不多所有場地必須關門的日子中,音樂會就取消了。十多年前,他最初與「小交」合作之時,就是演出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記得對於他演繹貝多芬作品的嚴謹與揮灑之氣質,完全可以說令人驚訝。所以去年取消了演出,也是有點令人遺憾。今次回港,他反而挑選了在香港舞台上較為冷門的德伏扎克《G大調第八交響曲》,這是一首極難演繹得出色的有趣作品,令人好奇他是否有特別的心得,已磨拳擦掌地準備露一手。

 

今次音樂會開場並沒有本地的委約新作品,但單簧管獨奏家哈雷爾(Gilad Harel)帶來了一首世界首演的樂曲,安排在協奏曲後,當作加奏作品般演出。黎志華在配套上,則選奏與單簧管協奏曲相應的同期作品——莫札特的《〈狄托的仁慈〉序曲,K621》——作為音樂會的頭盤。在速度上,指揮採取的表現,緊湊中帶點從容,而團員的演繹,小提琴組剛直的弓法中還能保持著適度的優雅;木管組在俏皮的短句中,優美的對比令樂曲的溫柔度提升,而村本曉洋(Akihiro Muramoto)的定音鼓沉厚的擊打,令樂曲的和聲更加豐厚。整體而言,樂團的演繹在線條及色彩的透明度,做得非常不錯,指揮在控制團員的音量及力度的表現,避開了樂曲容易流為激昂狠勁的陷阱,而依舊能夠保持著莫札特典雅而帶著幽默的熱情。

 

單簧管獨奏家哈雷爾,在這場演出前已開了一場獨奏會。而這晚他演奏莫札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基本上是所有單簧管演奏家的必備曲目。承接著剛才的表現,團員在第一樂章的長主題引子樂段的演出,把他們熟習了的氛圍再次演繹出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雷爾的獨奏,與絕大部分的單簧管獨奏家的表現,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雖然在開頭的樂句,他在控制音色上,稍有輕微的不暢順而出現了類似喉嚨音的瑕疵,但他很快就能調整過來。他在技巧上清晰無比,手指按動與吹奏的配合,塑造出非常輕型悅耳的聲音。跟大部分獨奏家隨便就能吹出很大的音量,令人感覺到獨奏在台上的存在,哈雷爾更講究自己是否融入了樂團的和聲之中、自己是否能吹奏出色彩多變的層次。如果以器樂演奏來說,他的演繹更像在演奏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的線條要求。抑揚頓挫的音色起伏,在呼吸中表露無遺,他在處理連續兩個相同音符的色彩時,更注重輕重之別,令樂句的流動性更加明顯和立體。由低聲區回上高聲區的演奏,更是無斷續不著痕跡地完美,歌唱性非常濃厚。他的演繹方法,與法國雙簧管演奏家François Leleux有異曲同工之妙。哈雷爾在中段發展部分的輕音演繹,其色彩朦朧之美,更是精彩。在寧靜而帶憂鬱的第二樂章中,哈雷爾的演奏更是優美得令人動容,心情亦隨著他極高的歌唱性演繹而起伏。他絕對令人感動的自然而低調的演繹,實在美得令人不期然眼角淌淚,非常感人。團員在這個樂章的表現,清純的演繹與獨奏互相呼應,黎志華簡單而從容的動作,令團員自然地聆聽到獨奏的帶領,而作出發自內心的演奏。哈雷爾在第三樂章迴旋曲,亦以優美的演奏為前提,技巧從容而音色漂亮。整首協奏曲的演繹,無論是獨奏還是樂團,都能奏出精緻而優雅的風格與色彩,哈雷爾超出一般單簧管演奏風味的獨奏,最令人感到意外。

 

哈雷爾為香港觀眾帶來一首別開生面的猶太民謠樂曲,跟他自己本身演繹莫札特作品的上乘風格,作出強烈的對比。阿比爾(Sergei Abir)為哈雷爾所寫的《克萊茲默微笑》隨想曲(Klezmer’s SmileCaprice on traditional tunes for clarinet & chamber orchestra),當晚的音樂會演出為其世界首演。作為一個成長在遠東的香港人,筆者其實不大分得出何謂猶太音樂、中東音樂、吉卜賽音樂,甚至高加索風格。當晚聽這首作品,除了哈雷爾有高難度的技巧要求外,其他聲部的首席都有發揮的機會,而且更是要奏出猶太民謠這種為各人在學習音樂的路途上少有接觸的音樂。哈雷爾在樂曲首部分的慢旋律,吹奏的是較為悲哀的音樂,而他的演奏更帶有像歌唱的哭腔風格,用壓力吹出的旋律,帶有喉嚨低鳴的沙啞音色,這並不像類似爵士樂的風格,所以絕對可以說非常獨特。樂曲的第二部分較為狂野,技巧的快速或大起大落要求更大,說是猶太人喜慶時演奏的音樂,所以大概也感受到這個歡愉的變奏意境。哈雷爾更演奏了一首加奏的獨奏作品,根據「小交」網頁的資料,那是以Dorian Mode的即興演奏。在這首作品中,可以聽到哈雷爾的另一種技巧掌握,特別在長音、輕音或長句的控制上,他的演奏幾乎找不到任何破綻,長而連綿的音符,像完全沒有被呼吸打斷一樣,而且今次更能真正刻意地「賣弄」音色技巧,所以完全被他一共三款不同味道的演出所折服!

 

德伏扎克的《G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88》,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演出都難有好表現,關鍵在於這是一首玩味性非常強的作品,既有輕鬆不羈的素材,也有輝煌而具有爆發力的爆棚片段,樂師與指揮的思潮都要頻密地變動。黎志華敢於選奏這首不按章出牌的作品,似乎非常胸有成竹。在記憶中,由已故馬連拿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帶領的演繹版本,幾乎是一個典範,而且這不限於他當年指揮的「明尼蘇達樂團」(Minnesota Orchestra),更是他腦袋裡的基礎,當他加諸於其他樂團上都一樣。二十多年前,Ivan Fischer帶領「布達佩斯節日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訪港,演繹出的玩味非常一流,但可惜奏不出大型管弦樂團的氣勢。

 

黎志華在整首交響曲所採取的手法,主要以輕鬆自由的氛圍,來表現樂曲的優悠風格。就這一點,指揮已走對了路線。這首作品的另一難題,在於個別聲部或樂器的主旋律,很多時候都是在互相交棒才成句,而擔任伴奏的聲部,亦可能只是以精簡的素材作襯托,因此,樂師的專注顯得格外重要。團員在整首交響曲中的貫徹表現,可謂全無錯失,聲部之間的合作與音樂表現的流動性,非常出色。而另一個特點是,與作曲家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一樣,經常突然出現的輝煌樂段,也是要整個樂團在演繹整齊度及和聲豐厚感與力量上的專注合作,才能襯托出某些主要聲部的線條,及成功地表現樂曲的爆棚樂段。團員在處理這些問題上,顯然已非常到位。第一樂章中,團員由一開始已差不多完全掌握到這些重要的關卡。不過,木管組在中段的合奏中,犯上很多其他大型樂團都有機會犯上的音準問題。第二樂章的主題,恍似Havanaise風格的氣質,木管組奏得非常動聽,其他伴奏聲部的短音符襯托,亦令這個演出更錦上添花。當中擔任小提琴獨奏的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其清麗的琴音、及整段有頭有尾的完整意境表現,相信是我在這三十年來,在香港舞台上聽過大概三、四個不同樂團演出中,最優美的演繹。中段對比強烈的強奏樂段,指揮在處理上,做到了咆哮的風格,團員亦奏得出辛辣的對比味道,令前後出現的優雅舞蹈樂段,顯得更加動聽。第三樂章開首,小提琴組的旋律線條奏得很美,而木管組的低調伴奏,和聲上亦漂亮。黎志華在處理飄盪逍遙、恍似黑人靈歌的風格上,讓團員非常容易地跟從;而單簧管在處理留著尾巴來帶出樂段的下一個對比情緒方面,連接上做得非常好。這個樂章最精彩的,莫過於中段由不同聲部不斷帶出的歌唱旋律,木管組的演出確實非常優美。小提琴組在最後一次演繹該主題,用上硬朗而直接的拉奏弓法,既能保持著德伏扎克寬廣老實的音樂風格,又能展現嬌艷的歌唱色彩,的確令人意想不到!而最後諧謔的末段,木管組與銅管組的演出亦奏得很有趣味!第四樂章小號組吹奏出的fanfare,在色彩和氣勢上,可謂極之出色。可惜的是,力量已耗盡,在緊隨的輕長音已支持不下,非常可惜。這個樂章有一樣悶人之處,就是當中有一個段落的旋律不停重複,幸而,團員在演繹時並沒有累贅的感覺,不過也不覺得指揮曾做出過甚麼調整,才可以有這個成果。銅管組在整首作品中,表現都相當出色,在這個樂章中就更不在話下。

 

其實團員在這首作品中,間中都有不少音準上的輕微瑕疵。不過,就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奏出非常難能可貴的優秀演繹,這些瑕疵也顯得微不足道。即使是世界級樂團,在這首作品中,也是容易奏得過分謹慎而達不到樂曲應有的趣味。黎志華與「小交」,基本上已把曲中的大小意境奏出來,韻味亦非常優秀。每個聲部都做得很出色,合作性非常高,才能奏出極端的不同氣氛而又改變頻繁的樂段,令人聽得非常開懷。這可說是把德伏扎克的音樂趣味,以最自然的手法演奏出來,所以效果出奇地好。整首作品中,演奏定音鼓的村本曉洋,不但在最宏大的樂段有好表現,更在有些更加細微的位置,為其他聲部作支持、或塑造句型方面,都充滿了音樂感,而且從不喧賓奪主,可說真的非常出色。黎志華能夠將最從容、散漫及帶著刁蠻的激昂氣氛,經由團員演繹出來,的確非常不容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