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原、應、嘆、息」的《夢外四十回》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21年9月6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夢外四十回 »
主辦︰劉慧婷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28/8/2021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夢外四十回》是取材於《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故事人物,以古典中國舞的創作加入少量中國戲曲的粵曲演唱,由九位成人及兩位約9-10歲的兒童組成的業餘中國舞愛好者團隊合共一小時的演出。演出分成六個部分,包括序幕「太虛」、故事中心的四幕「原、應、嘆、息」(賈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的借音)和尾聲一幕「幻境」作終結。

 

首先,以《紅樓夢》的故事作為背景,其實需要非常深入了解和認識文學作品的內容,是次演出以「後四十回」的素材編成中國舞演繹,對於業餘表演者來說是很難駕御的一個作品,筆者十分之佩服編舞勇於挑戰的精神和膽量,但作為一個公開售票的演出節目,實在稱不上是具有欣賞價值的作品。主辦一個表演節目,除了構思表演形式和設計角色的造型,更重要是表演者的演出水平,即使是業餘的表演者也需要達到一個值得令人欣賞的標準。在節目構思上,印製的場刊內容上有介紹「金陵十二釵」各個故事人物的背景、一百二十回版結局和其他可能的結局,還有印上故事人物的畫像,讓不熟悉《紅樓夢》的觀眾可以簡單了解一下表演者的各個角色。這確實對於整個表演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編舞從畫中所見故事人物的動態,分別安排表演者在舞台上演出相似的效果,例如元春背對觀眾坐在椅子上、迎春在庭園閱讀、王熙鳳品茶等的安排都呈現在舞台上,包括畫中人的服飾造型設計也是相似的,這些微小的心思的確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探索而構成的效果,但這些考慮都是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持有的態度。除實體場刊外,主辦單位還印製了大量書簽,書簽上印有兩組二維碼,包括電子場刊和《紅樓夢》第五回作參考,筆者本人雖然喜歡實體場刊,但書簽上又有電子場刊,反而實體場刊內欠缺了《紅樓夢》第五回的參考資料,何不將這組二維碼也印在實體場刊內?若要以書簽作為是次演出的紀念品,已有場刊二維碼就無需花費重複印刷實體場刊了,對於業餘團隊製作來說,節省不必要的開支也是需要注意的事情。

 

既然編舞以「原、應、嘆、息」為主要創作,那麼筆者就以此四字的字面意思繼續評論是次演出:「原」字解釋為事物的根本或開端,也有原本和原著的意思,主辦單位以《紅樓夢》原著的角色來編舞,根本不適合是次參與演出的每位表演者。從開始「太虛」一幕,當八位成人表演者走出舞台,已經感到格格不入,群舞的節奏感不一,中國古典舞最基本的走路技巧包括圓場步和花綁步,能夠做到正常水平的表演者不超過兩位,「太虛」是夢境中的一幕,縱使加入了乾冰的煙霧效果,仍未能夠彌補表演者粗枝大葉的步伐,八位表演者有各自的七個節奏,無論在音感、表情、動作上都沒有古典舞應有的韻味,就算編舞在舞台上設計表演者移動的各款圖形有多少種變化,但最根本的問題是表演者未能掌握在古典舞中最重要的美態,令觀眾難以投入當中的意境。當演出繼續分開不同部分後,各自獨舞的演出明顯較群舞合作的表現好,但可惜並非每位表演者都能夠享受自己獨佔舞台的時間。參與是次演出的兩位小女孩,她們飾演童年時代的賈寶玉/板兒/巧姐,相比成人表演者較投入角色,但基本舞步跟成人表演者一樣未有經過充足嚴謹的訓練,勾蹦腳和站立舞台的形態也不夠乾淨俐落,原本是次表演是以中國古典舞為主導,可惜一眾的表演水平卻未能達到被認同為業餘舞者應有水平的演出。

 

「應」字可解釋為應該、允許、承諾、順合、適合等,即使是業餘表演者,只要一踏上舞台表演就應該拋下本身的身份,盡情投入角色的情感,享受當下演出的感覺其實可以彌補技巧上的不足,遺憾是次參與的表演者未能表現出融入角色的感覺,有些的面部表情只有七成,奇怪在於表演者各有自己的偶像包袱,沒有演繹出某些角色上的含蓄和羞澀,反而令人覺得只有怯場感。表演者除了表演技巧,管理演出用的服飾和道具也不能馬虎,這是對於舞台演出應有的承諾和對觀眾的一份尊重,即使是幼稚園的舞台演出,家長也會為小朋友熨平演出服裝,更何況是成年人的舞台?任何業餘表演者在準備演出前,無論如何都要把演出用的服飾及道具處理妥當,不能讓觀眾看到衣袖有明顯褶痕,裙子是皺皺的,綢緞舞的綢緞也是,就算揀選任何布料,服飾設計如何花心思,但看到表演者在舞台上各自衣衫不整是非常影響整體演出的效果,綢緞舞用的布太縐也發揮不到應有水準,對於中國古典舞來說,整理好表演的服飾尤其重要,是次演出對於服飾的處理手法簡直有點令人難以置信。

 

「嘆」的字面意思包括嘆氣、嘆息、悲嘆、讚嘆等,是次演出的舞台明明有很深的前後台空間,舞台設計做了一道大門分隔前後廳,可是製作單位未能夠善用這道門,表面上有作為故事中大觀園內外或者是仙界人間之別,但在編排上較多令人感覺到是表演者的出入口,空間運用的概念相當不足,令觀眾嘆氣的是這道門為何發出如此響亮的開關聲音,其實製作人大可利用這道門的聲音營造故事中更貼題的悲嘆氣氛。舞台演區的高度也是其中一個可以加以善用的場地特色,但只有用了很少的部分,較唯美部份是完結前「幻境」的一幕,在台上的高處向下斜方掛了一塊長長的布,建成一條河流的樣子,表演者把頭上的花朵放在布面上營造出許願或水葬時送上祝福的效果,這演出的終結如果可以令這塊布有一點移動會感覺更為生動,但是次舞台的高台卻就此浪費。值得稍為以讚嘆去形容的地方,是在音樂選曲方面,選擇的樂章每段都很恰當,能夠配合演出時的每個不同情節,具有中國古典音樂中温柔的旋律,若能閉上眼睛只感受音樂也可以融入故事的意境當中,所以難以理解為何台上的表演者卻不能融會於音樂和節奏當中,讓人感覺嘆息的是只是音樂有音樂在播放,而表演者各自有各自數著拍子在跳舞。

 

「息」字的意思包括呼吸、氣息、訊息等,演出內有少段粵曲演唱部分,粵曲演唱時如何運用呼吸的技巧是十分之重要,是次粵曲演唱的表演者明顯較為怯場,一開聲已經聽得出其嗓子很緊,氣也不足,在一句短短的連音演唱部分也分了三次呼吸,感覺演出前未有足夠練習開聲,相反則是練習太多但演出經驗不足,顧及不了走台步而顯得眼神不夠堅定,嗓音也沒有充分拿捏到粵曲旦角子喉聲音的準確位置,對於認識粵劇表演的觀眾來說這是沒有氣息的演唱。

 

主辦單位是次的製作雖然以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為參考,創作中國舞及加入粵曲演唱,但是整體演出卻忽略了帶給觀眾最重要的訊息,就是表演技巧的基本質素,一些優秀的業餘舞蹈團隊是由從前的專業舞者退下來後組成的,被譽為「專業中的業餘」,而一般業餘的舞蹈愛好者,只要努力投放充足的時間練習和增值自己的舞蹈技巧,也可以成為「業餘中的專業」,建議是次演出單位無須急於創新的編舞或製作,先要打好中國舞的基礎,這基礎並不單單代表有多少年的習舞經驗或曾經考獲多少級中國舞的資格便足夠,而是先放下本身已存在的習慣和風格,練習最基本和最簡單的舞步數千次,但要求的標準需要更加嚴格和清晰,否則長遠來說對於團隊演出或教育的發展也只能停滯於最初級的舞蹈水平,製作的舞台表演只能夠有故事角色的虛名,想象大於掌握舞蹈的形和實是十分可惜的。另外建議是次演出單位多參與小型的舞蹈比賽,比賽的舞台是讓參賽者同時有一個免費的表演平台去吸取更多舞台演出經驗,還可以多欣賞其他團隊的演出,藉此啓發編舞者更多的靈感和提升一眾舞者的舞蹈技巧,祝福是次演出單位在稍作休息後將來能夠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優質演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