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無此人的集體扮「親」之旅
文︰千山 |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第49屆香港藝術節
日期︰網上參與期間:29/05/2021-20/06/2021

劇場作品除了在舞台及不同的環境發生,香港藝術節@大館的節目《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將劇場搬到網絡,邀請參加者線上互動交流,擴展到線下會面。劇場的邊界由網絡推進至現實,透過創構及扮演角色於尋覓配對中體驗另一人生軌跡。儘管構想角色的前段參與任想像馳騁,作品高度互動的要求卻難以促成完整的體驗,等待及落空不免令部分參與者帶遺憾完場。意念上,自我編導演的劇場元素及互動形式框架能否挽回作品的可觀性?

 

原定的劇情流程是建立網上戶口,就刊登「尋親啓事」、應徵其他啓事及留言閒聊,創建及扮演相應的角色並與其他參與者互動。尋親者找到合適的應徵者,向版主要求開啟私訊功能,兩人繼續交流並相約於大館線下會面「重逢」……

 

結果有網友成功約見,亦有不少啓事無人回應、單向應徵沒有回音。戲如人生,尋尋覓覓而不復得的故事比比皆是。惟如此對雙向互動交流具要求及需按部就班的作品應於參加者指示及技術配合有更周全的安排,有助推動參與氣氛及令個人體驗更完整,投入度更高。例如參與者的聯絡方式是否有效用作提示及推進互動,會否因為其中一方未能通知導致單方面喊話?參與者是否清楚明白玩法,會面能否延續取決於應徵者及尋親者相應階段各自主動性?

 

儘管於實際操作有瑕疵,《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需要參與者多方面配合,是具把玩尋覓及時代轉移趣味的互動式劇場作品。其劇場元素主要體現於代入創構的角色;及由線上走到線下會面、由舊年代留言板式溝通走到現代即時視像和實地親身會面。隱藏於網絡世界及遊戲形式的安全網內,角色扮演的指引令參與者得以游移真實與虛擬。迷路、偶遇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自己的真實經歷,多少是胡說夢話?作品的自由及開放度令參與者於想像力的維度舒張,每個人由網絡到現實,上演著自己的自編自導一人分飾多角劇場戲碼。即使未有與許多參與者全然交流,光是閱讀各人的尋親啓事及回應,無論是獨立成篇或整合拼湊,亦享有探訪別人回憶及懷愐片段的樂趣。 

 

作品的互動形式是留言板式溝通,刻意重塑千禧舊年代的網上交友景況,與編導及創作的聯繫不大,主要發揮了體驗的功用。設立這背景及框架除了可能有資金上的考慮,亦倒不如運用作加深參與者的代入感,體驗一個利用舊年代產物(留言板)做著退潮行為(尋親)的旅程。由線上走到線下的後續是迎來走到大館街上與另一參與者會面的衝擊,仿佛時代快轉回到相距二十年後的今天,最後以面對面相認作結。頗有跨越千山萬水才相見之感,與時下即時文化成了強烈的對比。

 

回望這三星期的參與,雖過程有期望落空的缺失遺憾,關卡重重的互動過程喚醒了等待之心及懷舊之情。於溝通便利的現今,一個簡單留言板將兩端人們以互相尋覓之名連繫上。無論身份故事真偽,得來不易於鬧市中的相遇——《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原來有幾分浪漫。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