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二:從時代的變遷探索歷史的價值與傳承
上載日期︰2021年7月1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第三十一屆澳門藝術節藝評交流討論二以「從時代的變遷探索歷史的價值與傳承

」為題,討論《舞。醉龍》和《大堂巷7號睇樓團》。此次交流由陳國慧、莫兆忠主持,參與討論有龐朝暉和謝嘉豪。由於疫情影響,今年香港藝評人沒法親身到澳門觀賞節目,只能透過錄像觀看。篇幅所限,以下僅為摘錄。詳細內容請瀏覽本會網站觀看。

 

陳國慧發現,將《舞。醉龍》、《大堂巷7號睇樓團》放在一起討論,存在著一種有趣的連結:《舞•醉龍》講述的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而《大堂巷7號睇樓團》是關於物質文化遺產,演出的地點是盧家大宅。

 

謝嘉豪指,《大堂巷7號睇樓團》發生的地點是澳門著名景點,在一處大鬧市中的一座物質文化遺產建築物內上演,盧家大宅曾經是盧九家族的舊居。這個演出由兩位視覺藝術家主創,作品運用了大量獨特的燈光及投影效果,配合世遺景點的實景互動,若身處其中,相信是一種很特別的觀劇享受。作品名為《大堂巷7號睇樓團》,顧名思義是一個帶觀眾睇樓的活動,而每場演出只容納六名觀眾。整個戲由一位飾演地產經紀的演員帶領觀眾參觀(睇樓)大宅,慢慢展開了關於盧家與這座大宅的故事,但他認為整個戲處於一個封閉式的發展,除了以身體遊走於這個世遺景點,感官上欣賞其實景多媒體展現之外,戲的形式只是單面向地把故事展示給受眾,觀眾被動地去聽,像是參與了一個景點的導賞團一樣。

 

而另一個演出《舞。醉龍》,由四維空間創作,以他們慣用的舞蹈劇場形式,探討澳門舞醉龍文化,但作品似乎並不熱衷於論述傳統文化的再現或再用,轉而探討有關「背景移植」的疑問。謝嘉豪認為這個議題有點牽強,如果說「背景移植」,葡國的殖民文化就是澳門的一個最大化的移植,然而由佛山傳入的「舞醉龍」,大抵只能說是一種文化承傳,因為我們都在同一個嶺南文化圈之中。

 

龐朝暉對創作團隊在盧家大宅所運用的光影、音響等效果相當欣賞,會形容為是一種「巧思」。但他認為作品的光影效果的運用,與其所論述的,兩者分道而行的,整個演出的叙事略為突兀。剛才提到這個似一個導賞團,而演出較為單向的論述,這是對的,不過還是有觀眾參與的部分,例如為了介紹天井的排水渠設計,演員邀請觀眾倒水體驗,但他覺得這個安排有點莫名其妙;開場時,邀請觀眾填寫一些買家出價的資料,但完場時卻沒有充分利用到這些資料,而演出結尾由演員敲打一下銅鑼便結束了,感覺突兀。整個演出給他最強烈的感覺是,戲中兩個角色——地產經紀和盧家大宅的鬼魂之間的對話,並沒有對上,鬼魂說的是盧家的故事,地產經紀則是述說關於建築物本身,可能是創作者刻意要兩者的話語對不上,製造一種落差和疏離的效果。作品沒有給龐朝暉一種對大宅的親切感,反而令他感到疏離和孤絕,好像是澳門分成現在的、歷史的兩個空間,而我們只是空降在這個現在的澳跟歷史的澳門毫無關係的一批人,我們既是主人,又是過客。

 

陳國慧表示有同感,有些段落鬼魂的對白,像是針對地產經紀所說的話,而指正她的誤讀,但當鬼魂提出了那些誤讀之後,對她來說,那些都只是補充資料,並沒有再延伸下去論述那些誤讀的來由,而那些誤讀牽涉到澳門的歷史流動過程中,不同的人對於某些意識形態的看法。

 

莫兆忠指出,《大堂巷7號睇樓團》)原是2020年澳門藝穗節的作品。上一個版本的演出框架跟今次是一樣的,也是假設觀眾進場就是想買樓,然後請觀眾評估自己每月要供多少錢,然後就開始導覽等等,兩個版本的結構是一模一樣。今次增加了歐陽氏這個角色,令作品的戲劇性豐富了,讓觀眾可以進入多一層的思考空間,但就文本而言,在框架上有一點是難以突破的,就是觀眾(一般人)到場去買樓的框架,未能夠說服到他。撇除它作為世遺景點,只要你是在澳門生活,就會知道那個地段,一幅闊大的地方,是不需要「睇樓團」,只要業主重新發展,就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商用地方。這個前提下,文本設定上產生了一種疏離感。這個設定反而令歐陽氏的角色變得寫實,而地產經紀的角色卻顯得虛幻,因為如果要推銷這大宅的話,地產經紀的想像就未夠徹底,譬如說,要將大宅推銷為適合新婚夫婦,對澳門人來說,是不敢想像的事。

 

這個作品有趣之處是,澳門一直都有從文化遺產建築結合的演出,但這個戲兩位創作者均為視覺藝術家,這是較少見的,所以作品塑造出來的氛圍,跟以戲劇帶入世遺建築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在美學、觀看的角度上是十分不同,這就是此作品突出的地方,但相對卻出現了不少劇場處理手法上的問題。

 

莫兆忠認為,若說《大堂巷7號睇樓團》是一個讓人了解世遺文化的作品,那麼,《舞。醉龍》就有著一種拆解文化遺產的態度,這個作品很清晰地表現了一種質疑和諷刺。觀看之後,並不感到很大落差,因為預想到「舞醉龍」的元素,在這作品中一定不是那種「我要宣揚傳統」的創作;創作者想透過「舞醉龍」來討論另一些東西,甚至會否是探討對文化遺產或傳統儀式背後的問題。但整個演出花了很大篇幅在一些對演出的發展不太重要的哲學討論。在演出尾聲,兩個演員揭露了他們的目的,原來是要舉辦「國際舞醉龍研討會」,他們由舞台工人,轉變成講者。綜觀這些元素,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意念。但在現場觀看的效果,卻發現創作者就只是把這些意念拋出來,然而沒有經過編輯,劇本沒有把劇編出來,亦不見得編舞嘗試去發展動作與文本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要探討官方對澳門文化遺產的觀點及利用這種問題帶出某些諷刺或反思,莫兆忠認為作品還能深入觸及此議題,它只是一直以諷刺口吻作出一些似乎是針對舞醉龍的質疑,而不是透過舞醉龍來探討一些更加深廣的問題,如果當代藝術有顛覆權威的作用的話,舞醉龍又是否需要用來顛覆的權威呢?官方意識下的文化遺產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他認為作品的落點很低,令人思考的範圍變得非常狹窄。

 

討論二:從時代的變遷探索歷史的價值與傳承

關鍵字:歷史價值、文化遺產、當代與傳統

討論節目:《舞。醉龍》、《大堂巷7號睇樓團》

主持:陳國慧(港)、莫兆忠(澳)

藝評人:謝嘉豪(港)、龐朝暉(澳)

文字整理:謝嘉豪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