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未來 仍有過去
文︰許翔威 |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0日

 

主題︰懷念周凡夫

作者剪存周凡夫於2002年1月30日發表於《信報》的文章(圖片由作者提供)

 

習慣了每週有幾天在電台廣播聽到周凡夫開朗而獨特的聲線介紹和評論藝壇活動,先生這仲夏始料不及的突然離世,認識他的人都難以接受,老拍檔經年的私訊終止了,但許多儲藏了故事與情懷的訊息,可以客觀或主觀的保留著,他亦莊亦諧的語調和節奏,是那樣清晰的存在。

 

眾所周知,這位藝評名家涉獵寬宏,廣結善緣,待人仁厚親和,言談樂天率直,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勤勞,成就了沒幾個人能如此堅毅、穩妥而流暢的工作,其記述讓人信賴,其建議使人思想開竅,使表演藝術環境生態有所改進,鼓勵創新,更會促成建立新風貌新領域。

 

逾三十載,我和周兄在許多音樂相關的事宜或組織經常接觸或合作,有些活動更有每年再辦或出版的持續性,我們的君子之交亦總會在歲月中漸漸更有默契,更覺熟絡,而我們在評論的專業裡,始終彼此尊重又暢所欲言,互動流暢自如,長短快慢恰到好處。

如今我跟他的二聲部對位已無復繼續,彷彿成了未完的樂曲。然而過去的紀錄和回憶還可以去尋找,我們更能從周凡夫先生的文獻與錄音之中提取材料和啟示。好的著作一如好的藝術創作或表演,應該可以面向過去與未來的不同時空,等待著仍未曾遇見的人,在作品中穿越無垠。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作曲家、作詞家及音樂評審。

 

許翔威於香港土生土長,年青時從美術設計轉至修習正統音樂,八十年代起常客串報刊樂評,1988年獲香港電台港藝精選徵文冠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特約助理教授、《樂友》期刊主編及署任香港音樂專科學校校長。

 

他早年為野草詞人韋瀚章、音樂教育家黃友棣及作曲家陳能濟門生,並有緣請益林樂培、羅永暉等名家;曾以中文歌樂作品參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作曲家交流會,也會以承前啟後的態度去創作古琴新曲,亦喜以講師及指揮的角色培育後學。其音樂創作範疇廣泛,為不同樂器發掘新穎音色及合奏效果。屢獲香港中樂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藝術節及不少外國與本地音樂家委約作曲,樂曲曾展演於國際音樂節和世界博覽會。論述其創作之書籍包括《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香港口琴七十年》、《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音樂史論》等。

 

許氏自1991年於香港作曲家聯會理事會服務逾二十年,亦受邀於香港藝術發展局擔任音樂組審批員及藝評人,經常擔任本地與國際作曲新作品徵稿及音樂比賽評判,並為香港電台第四台藝術評論節目嘉賓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