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凡夫」 但非俗子——深切悼念周凡夫先生
文︰《訊報》編輯部 | 上載日期︰2021年7月14日

 

周凡夫與吳澤洲在北京共聚暢談書稿內容(2018年9月15日)
主題︰懷念周凡夫

本報專欄《評藝人語》作者、資深樂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周凡夫先生,前日(7日)晚上 7 時因腎臟衰竭逝世,享壽 71 歲。

 

周凡夫原名周卓豪,活躍於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四地。五十年代在開平出生後,舉家搬到廣州,曾經到澳門讀書,後來遷至香港,畢業後從事紡織行業。自一九八二年始,他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又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主持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


周凡夫先生從事藝文寫作四十餘年,出版過十多本與音樂及文化藝術評論有關的書籍,包括《聽萬里樂—穿洲越嶺樂旅見聞》(2014)、《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2010)、《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30年》(2005)、《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1998)等,多本著作均有入選當年香港電台「十本好書」。周先生於2005獲頒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此等榮譽非一般藝評人可得到。

 

1991年周凡夫與傅聰攝於赴南丫島船上


打開音樂之門


周凡夫對音樂的熱愛萌芽於中三時期,在中三前,他最鍾情的竟是畫畫。直至升讀中學時,他發現了另一片新天地——音樂。他參加校內合唱團,並開始學習很多樂器,夢想將來成為樂手、演唱家和作曲家,也為此下了很多功夫,不過,想和做永遠是兩碼事,周凡夫很快發覺自己比不上那些七、八歲已經開始學樂器的人,一度感到迷惘失意。他在專訪中曾説:「我曾為此作出了不少努力,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儘管如此,這個階段的過程收穫豐富,讓我從樂曲的結構至音樂的種類,無不加深接觸和認識。」對音樂如此癡迷的周凡夫,開始搞起了創作:作曲。中學畢業時,他所在的學校要求每個人要作曲,從李白的詩中選擇一首為題材作曲,很多周圍的同學感到十分困難,甚至無從下手,然而對於周凡夫來説不過好像一個小遊戲,所以很多同學找他當「槍手」,代寫作曲的功課。


找到生命中所熱愛


雖然對音樂的熱愛達到如此癡迷的程度,周凡夫在讀時期並不是修讀音樂,中學畢業前,周凡夫為文藝雜誌撰寫藝術評論,畢業後從事的也是跟音樂毫不相干但最賺錢的紡織業。周凡夫一做便做了二十幾年,期間從不間斷地筆耕。對於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的事實,周凡夫深知還有很多需要學習。他不斷從各種渠道學習,他閒時最喜歡到圖書館,經常在圖書館中寫文、聽卡式錄音帶。此外,他也積極從前輩中學習。他曾表示另一位資深藝評人黎鍵對他的影響深遠:「我們長期在電台合作,互相影響對方,他在中國傳統音樂方面影響了我,而我在流行音樂方面影響了他。」

 

周凡夫為香港電台的節目主持


時時自省,溫恭自虛,泰然處之

 

到後來,他在港澳報紙和藝評界已有一席地位後,依然保持十分嚴謹的態度,雖然現時互聯網非常方便,他表示「只能信一半」,堅持查看實體書,並且自創了資料庫,將過往演出的資料保留,並且一直保持更新,把它作為撰寫文章的資料庫和工具,更是有收藏一些如字典一般的工具,或帶在身上避免出錯。對待後輩,他認為必須給予他們犯錯的機會。而被問到這麽多年來所作的評論是否有引起過被評論者的不滿,他也曾坦然分享過,例如有一年聖誕節,他收到一封匿名卡,卡上寫滿粗言穢語;又例如在深夜收到莫名其妙的電話。面對這些事,他都一一處之泰然。他又說,面對被自己批評的人,他完全不會感到半點尷尬,因為自己能以平常心態對待,為此他還專門寫過〈樂評人應有的心理狀態初探〉一文。


每星期,我們都會準時在星期三或之前收到周先生的來稿,但這星期的「評藝人語」文章遲遲未見,傳電郵詢問後,周先生還在星期三下午二時回覆電郵說盡量爭取當天黃昏前傳送文稿,怎料就在當晚傳來周先生辭世的消息,證實後感到震驚及哀傷。即使受著病魔折磨,周先生還堅守工作崗位,盡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務。這種精神實在值得所有人學習及致敬。


周凡夫先生頻繁穿梭港澳及世界各地作音樂及藝術交流,廣結人緣。澳門各界藝術工作者都對周先生的離世深表遺憾。澳門本地寫作人、文化評論人鄧曉炯對周凡夫的逝去感到哀傷:「我想,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幾個榜樣──你會希望以後活成他的樣子,而我的人生榜樣之一,就是周生:周先生令我對寫作的意義、文章的價值有了更深的體驗和認知…..」;著名填詞人李峻一表示曾在藝術活動中與周先生有接觸機會,對周先生的離世感到可惜,痛失一位真正願意深入欣賞和帶動澳門音樂藝術的前輩;澳廣視文化節目主持及資深劇場人鄭繼生提到,知道周先生已患病一段日子,但仍然堅持為各藝術界獻力,鄭繼生連續五年跟隨青年交響樂團及周凡夫先生到歐洲的演出採訪,與周先生夫婦成為好友,感覺他對音樂非常熟悉、充滿熱情、對音樂的靈敏度更勝很多音樂家。周先生夫婦時常保持恩愛、最喜歡幫助青少年發展,除指導澳門青交及管交外,還經常到澳門的劇場觀戲並作出一矢中的得評價。與周凡夫先生拍檔主持電視節目「樂韻飄揚」更覺周先生就像一本古典音樂的活字典。鄭繼生表示,周先生的離去,是澳門藝壇的重大損失;平常慣稱周先生為「凡夫兄」的戲劇農莊創團成員及行政總監李俊傑憶述二十多年前從香港到澳門開展演藝事業時,幸得「凡夫兄」的關注及鼓勵。農莊但凡出版任何書籍,李俊傑例必邀請「凡夫兄」為他們寫推薦、寫賀詞,面對行內人的不實批評,「凡夫兄」以文章為農莊抱不平,並專業地評價活動的價值!李俊傑表示最懷念「凡夫兄」開朗宏亮的笑聲,博大豐厚的專業藝術知識,親切善良並樂於提㩦後輩的性格,並感恩演藝旅途上能遇上這樣的一位文化藝術界殿堂人物。

 

周凡夫伉儷與友人合照


無法實現的約會與來稿


疫情阻隔港澳兩地往還,本報社長回憶起驚覺已兩年多時間與凡夫兄未有相聚。年初,香港疫情稍見好轉,樂觀地希冀相約於今年底來澳聚會,却不料噩耗傳來,凡夫兄突然逝去,這次約會將永無實現可能,令人握腕痛惜。唯願凡夫兄一路好走,主懷安息。


差不多二十年光景,獲文藝界友人轉介為訊報撰寫樂評,當年亦只屬神交。猶記得首次約會,由於凡夫兄成長、啟蒙於澳門,對本地有著濃厚的感情。故提議找尋一些有兒時回憶地點相見,最後,確定的會面地點是已遷往荷蘭園馬路的禮記冰室。各自一杯冰飲開展了首次會面。凡夫兄的爽朗,偉論滔滔,待人接物,是一次難忘的回憶。曾詢問以其當時在港樂評界的名氣,與《訊報》能付出的稿酬根本不成正比,何以為《訊報》撰文。凡夫兄笑而不答,只是心照不宣。


凡夫兄不但奔波於兩岸四地,足跡亦遍及世界,終身為樂壇作貢獻,出版多本音樂著作。扶掖後輩,不遺餘力。敬業樂業精神令人欽佩。直至日前(7)日下午仍表示「爭取在黃昏」交稿。足見凡夫兄為音樂的貢獻可言躹躬盡瘁。直到最後時刻依然是不離不棄。


永遠懷念的好友——周凡夫。

 

(照片來源:《訊報》Facebook)


(原載於2021年7月9日《訊報(週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訊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