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周凡夫
文︰丁羽 | 上載日期︰2021年7月14日

 

主題︰懷念周凡夫

藝評人基本上是依附着藝術作品而存在,責任是對作品的效果作出評議,並成為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橋樑。然而,假如沒有藝術作品,藝評人是否還有存在意義?

 

原名周卓豪的周凡夫是香港數一數二的資深藝評人,多年來他撰寫各類表演藝術的評論文章,在不同傳媒上載刊登,讀者無數。在他筆下的藝術作品是主角,想不到今次他成為拙文的主人翁。

 

熟悉香港演藝文化的觀眾,大概都知道周凡夫的名字,甚或拜讀過他的評論文章。周先生能對香港的音樂表演歷史如數家珍,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仿如專輯。他對於香港兩大樂團,即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的發展進程瞭如指掌,曾跟隨觀賞樂團的外地巡迴表演,回港後撰寫文章,不單是親身記錄,亦對樂團的藝術水平給予鞭策。

 

除了音樂評論,周先生涉獵的表演藝術領域廣泛,亦以「畢繫舟」作筆名撰寫其他文章。對於本地音樂劇的發展,他亦是其中一位專家,從戲劇結構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以及音樂如何推動劇情發展而作出評議。即使並不以個別演出為對象,每年香港藝術節的整體運作,他亦會發表專題文章。為此,周先生不單是一位藝評人,也是香港表演藝術界的重要推動者,能為業界及觀眾提供有益和有建設性的意見。

 

我認識周先生已久,並曾有一次共事經驗。二零零六年,香港特區政府為西九文化區的規劃重新發展而成立諮詢委員會,周先生是委員會成員,而我是幕後工作人員。我記得開會時,周先生曾經倡議在西九打造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坪,讓普羅大眾可以在大自然環境之下欣賞樂曲。我覺得他的建議確能將藝術與自然互相結合。

 

周凡夫於七月七日晚上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他對香港藝壇的貢獻,令人永誌難忘。


(原載於2021年7月12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專職藝術行政人員,亦是資深劇評人,文稿常見於報章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