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音樂劇場之試煉——香港中樂團《霓城》音樂會後記
文︰董芷菁 | 上載日期︰2021年7月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霓城 »
主辦︰香港中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中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5/6/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今晚(2021年6月25日)剛出席了香港中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舉辦之《霓城》音樂會,希望趁著記憶猶新,把音樂會中所想的點滴都記錄下來。今次音樂會名為《霓城》,初初在網絡上看到音樂會宣傳已經感興趣,當中的科幻化海報風格尤其吸睛。音樂會由樂團兩位樂師統籌,分別是琵琶樂師邵珮儀及嗩吶樂師胡晉僖;整場音樂會配以夏妙然博士口述;劇場構作及舞台服裝設計由譚孔文先生進行創作;另外亦有黃珈琪為劇場的燈光設計及現場創作。 音樂方面,則由周熙杰為藝術指導;胡栢端為樂團指揮。

 

今晚的體驗是非一般的音樂會,劇場元素串連著整場音樂會;從一踏進劇場中時,煙機在劇場兩側釋出煙霧,令觀眾在靜待音樂會進行時已經逐漸沉浸於劇場模式裡。舞台中心從上而下掛住兩幅印上幻化了的霓虹招牌圖像,亦見舞台上的吹管樂隔音版以光管特別裝置過,夏博士的旁白則貫穿了整場音樂會。因此,在以下的篇幅,應以「實驗音樂劇場」形容比起音樂會更為貼切。

 

舞台、燈光及旁白都是本場實驗音樂劇場的元素。先從旁白講起:從旁白緊接住樂曲演奏的設置下,我們對於樂曲的理解是深深受到樂曲前的旁白所影響。例如胡晉僖演奏《家鄉情》(東北大杆與樂隊)前的一句:「有誰又比我知道歡快的嗩吶聲背後的哀傷」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聽他的演奏時的確是被此話影響著我欣賞此曲的感覺:就像他演奏背後,也隠藏著一份哀傷,某程度上成功令我脱離了標題音樂的內容。在有旁白設置下,歡眾欣賞的角度並非從樂曲背景所知,而是受當時當刻劇場的氣氛和設置,以及旁白的一言一語所觸動,此點亦是劇場體驗精彩之處。但必須注意是:作為一般觀眾,有時候未免會難以感受到旁白和樂曲之關連。至在本場音樂會中,旁白與音樂的確有脱離之感,有時實在令人不明劇場及樂曲之間所意。此時,場刋中的文字解説便能解決此問題:樂曲介紹的背景內容如上述所講,在沉浸式的劇場演出的用途不大,基本上已脱離了原來的時代背景資料,但如果可以由樂師親撰選曲的原因或此曲與劇場之關連,定必對於廣大聽眾更容易理解劇場內容及背後意念。

 

旁白外,燈光設計也深深影響著劇場的氣氛。音樂劇場前半部分以傳統及風格性較強的樂曲為主,有了燈光的配合,的確可以把本來較為內斂的情感以不同顏色顯示出來(如一般人所理解:紅色為情緒高漲、藍色為較冷漠的色調),但略嫌燈光效果較為單一,在上半場時,燈光和樂段稍有延遲,相信燈光師也難以掌握這類古典的樂句及樂段之間的轉接,亦因此在燈光效果方面未能發揮最佳效果。但從上半場最後一曲《時光的眼淚》及之後的樂曲,均見燈光協調情況明顯改善,相信與這些樂曲的節奏感較容易掌握有關。在劇場與中樂的組合下,燈光師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如果延遲問題在將來的音樂會中可以解決,音樂與燈光能達至同步(雖然這點十分困難的,需要燈光師很熟演奏曲目及多次綵排),觀眾之體驗和感受必定會更深刻。

 

整晚的演出,最重要必定是音樂的部分。但必須坦言,此部分未如理想:明顯看出演奏者相當疲累,亦不乏失誤之處,如嗩吶的高音未能準確吹奏;琵琶一旦演奏至輪指時便會明顯在音量上減弱,力度和技巧顯然未能做到收放自如,樂隊加入後效果稍為改善,但這些失誤的確會影響聽感。整場實驗劇場音樂會的結構亦較為薄弱,未能成功表達明確訊息予觀眾:到底整場音樂會的佈局最後與「霓城」有何關係?只是一個名稱?噱頭?還是有訊息隱藏其中?要策劃一場音樂會非一般樂師所容易勝任,欣賞邵和胡的這份勇氣和決心。但進行製作的同時,也不忘經常問自己 「為甚麼你要做這場音樂會?」(Why?)、 「你有甚麼訊息想帶給觀眾?你想觀眾從你的表演中帶走甚麼?」(What?)及「如何可以做到以上所想的效果?」(How?)。一場製作便是這樣走來,最後是曲高和寡還是令人念念不忘,也可以只是一線之差。

 

相信樂團首次進行此類演出形式只是一個起步,而我亦同意二十一世紀下,必須有更多元的演出形式及跨媒體合作。期待往後可以欣賞到邵珮儀和胡晉僖深化後的《霓城》,甚至由樂團其他本土青年樂師所統籌的《霓城》系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九十後,現為文化工作者及竹韻小集二胡樂師。拉琴之外,亦會偶爾動筆寫我心。編有《華樂大典‧高胡卷》及《聽賞中國音樂》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