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亮、張郁苓、朱琳合作演繹譚盾電影作品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0年3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日期︰11/01/20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這場以作曲家譚盾所寫的荷里活電影配樂為主的音樂會,以音樂節藝術總監林昭亮的小提琴演奏,夥拍鋼琴家張郁苓、及大提琴家朱琳,並有敲擊樂演奏家林喆的臨場特別客串;而譚盾更為座上客,親自到場欣賞、評鑑自己改編給獨奏、二重奏及鋼琴三重奏的演出。

 

筆者沒有看過這三部電影、也沒有聽過這些配樂,在從沒有先入為主的基礎下,面前的新編作品都是真正的新感受。記得大概在三十年前第一次聽初出茅廬的譚盾的管弦樂曲,當年的網上世界還未開發,新曲演出前的實體片段基本上沒有可能被先聽為快,所以首次欣賞時坐下來用心聆聽,感覺最為重要,這也是幾百年來的共同經驗。而這次,我亦抱著同樣的理念,欣賞譚盾的之後再作改編的《武俠奏鳴曲集》—— 三首奏鳴曲與三重奏,訴說三個女主角的故事。感覺上,四首樂曲並不算難欣賞,而作曲家亦把西方較近代的正統音樂模式,配以再早一期的仿似浪漫時期風格,加上點點中國戲曲伴奏的樂器特色,以炫技的手法為幾位演奏者重新編寫樂曲。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筆者對於三位主要音樂家的印象,都是從西洋古典音樂開始,分別於八十、九十、及千禧年代,聽過他們的個人演出。面對他們演奏新音樂的表現,心態上可謂要調節至由零開始,這才是較困難的部份。

 

音樂會中打頭陣的,以張郁苓演奏鋼琴奏鳴曲《夜宴》開始。作品中的四個樂章,〈面具〉、〈今夜之後〉、〈劍舞飛翔〉、及〈我用所有報答愛〉,前兩首較像前衛的新音樂,張郁苓要在簡約的長音或樂句中,表現出觸鍵的音色變化。而在第三樂章中,樂曲風格接近拉赫曼尼諾夫寬廣宏大而色彩豐富的鋼琴作品,張郁苓完美而穩實的技巧,演繹上令人屏息呼吸,她一氣呵成的強而有力演奏,依然帶有漂亮的音色,音樂情緒掌握方面卻非常強勢,表現出一個鋼琴技巧巨匠的氣派。而當演奏與之對比極強的第四樂章,張郁苓哀愁而優雅的造句及動聽的音色,更為整首作品推向了一個低調的「高峰」,聚焦點與心情都停留在她的淡樸之中。雖然對於聽眾來說,整首樂曲都是陌生的,但張郁苓對於四個樂章的情緒變化,在佈局上卻非常連貫,塑造出由低至高再從上而下的起伏。

 

已經多年沒有聽過朱琳的演出。印象中,她的演奏相當優美。而這次她在《臥虎藏龍》大提琴奏鳴曲中的表現,卻依然沒有令人失望。在音準上,她的如歌旋律演繹得非常流暢悅耳,但當她一夥拍張郁苓的鋼琴伴奏時,便有點走調的不和諧。其實,朱琳的音準相當漂亮,特別在帶有中樂色彩的旋律中,她準確悅耳的音調,充滿韻味,歌唱性非常高,而與鋼琴固定了的平均律合奏時所產生出來的不協和,實在有點可惜!而她在仿如戲曲音樂的大距離來回滑音段落,纖幼的指尖在粗弦上頻密地來回轉把位,這個技術控制對她來說大概不太好受,但她依然演奏完美,其餘的技巧就顯得更易如反掌。她在整首作品中的演繹相當含蓄而深情。林喆在中段以手鼓節奏,演繹出戲劇化的舞台效果。

 

不過,跟多年前一樣,朱琳在弓法運用上,似乎還未能擺脫過分「穩陣」的宿命。她平均而不帶壓力的拉弓,在表達不同情緒變化方面便有所限制,附帶變成揉音的變化也較少,從而令感染力降低。

 

在小提琴奏鳴曲《英雄》裡,林昭亮使用了兩個小提琴,第一個琴弦調低了音高,以應付作品的要求。在演奏上,鬆弛而較柔軟的琴弦並不容易拉奏,而剛巧樂曲帶有較濃厚中樂音階的時候,林昭亮便出現了古時人們所說的所謂「五音不全」的現象,特別在第一樂章中帶有古琴味道的主題裡,音準上有極為嚴重的問題,琴弓更不受控制,而拉奏出粗糙、雜亂的聲音,這確實令人非常意外。這種帶著中國風味的旋律與音程,對林昭亮來說顯然非常陌生,在演奏上也令人感到他缺乏信心,更談不上演繹了。不過,當他用回正常調音的小提琴後,往後的情況卻立即得到改善,而在最後一個樂章〈悲情沙漠〉中,他對於歌唱性較強烈的旋律演繹,甜美漂亮而細緻的琴音與揉音,在演繹上相當動人,也帶著他八十年代中後期最具個人特色而令樂迷們津津樂道的典型音色。張郁苓的鋼琴演奏,在風格上卻要比林昭亮較強烈。

 

而最後一首作品鋼琴三重奏《復活》,在風格上則較之前三首奏鳴曲來得活潑,而也更接近上世紀初西洋音樂的風格。小提琴與大提琴有許多同步齊奏的段落,林昭亮與朱琳在整齊度方面相當合拍。而在帶著非常濃郁的史特拉汶斯基式節奏強烈的探戈韻味旋律中,林昭亮更是輕而易舉地演繹出當中的趣味。

 

譚盾這幾套電影配樂,本質上都是較為荒涼而滄桑,而他所表達女主人翁的淒清美,在選段上都傾向於暗淡,所以全晚的音樂主旨都比較黯然沉鬱。張郁苓在整場音樂會中都有份演出,她的演奏可謂較有陽光的璀璨美,與其餘兩位在個性上有點相異,而她的技巧也完美無瑕,基本上相當亮眼。音樂會的賣點是「電影和音樂」,所以現場亦播映電影中的片段。跟在大音樂廳演出的同形式節目不同,在大館「立方」比較細小的場地裡,熒幕影像在背後移動,而演奏者則在幕前非常近的距離演奏,兩者都在各自擺動,在視覺上頗令人眼花繚亂,情況就像小朋友在電視機前面舞動,令人無論看人或熒幕都會目眩一樣。不過這次能夠同時欣賞三位過往分別聽過的演奏家,同台演出非主流作品,也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機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