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下的音樂會
文︰洪思行 | 上載日期︰2020年3月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Un, Deux, Trois》
主辦︰大館、留白Livehouse
地點︰大館檢閱廣場、留白Livehouse
日期︰23/02/2020、01/03/20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一場瘟疫,使香港政府命令康文署轄下的表演場地閉館,減少人民聚集,以防疫情惡化。此舉亦令其它非康文署的表演場地紛紛仿效,取消節目,霎時間,香港幾乎所有藝術表演節目都取消了。

 

還好在這非常時期,還是有一些機構願意舉辦節目,大館就是其中之一。大館在2月22與23日整天在檢閱廣場舉辦「大館音樂特備節目」,找來多位本地音樂家輪流表演不同類型的音樂。據了解,其實這段時間本身是給香港藝術節用的,可是因為香港藝術節取消了節目,大館便拿來自家用。而部分參與的音樂家其實本身應是參與大館另一個系列節目,但那個節目同樣因疫症而取消,策劃者於是安排他們參與這個特備節目。

 

筆者欣賞的是23日中午的節目,由楊程皓(古箏)與楊浚賢(口琴)合作的演出。他們二人同為香港電台第四台的「樂壇新秀」,加上古箏與口琴這一中一西的樂器配搭新穎,令筆者倍添興趣。

 

在一小時的演出中,他們共奏了11首樂曲,既有中樂,也有西樂和流行樂。當中並非全部都是合奏,有時是古箏獨奏,有時是口琴獨奏,讓演出更多元。部分樂曲的改編版本感覺新鮮,例如《春歌》,口琴吹奏的長音,令人聯想到笛子,特別是楊浚賢的揉音頻率刻意減慢了,產生一種中國樂器的幽怨味道。但不是所有改編都成功,例如粵樂《平湖秋月》,以口琴作為主奏樂器,神韻好像總是差一點。口琴獨奏的巴赫《大提琴組曲》中的〈前奏曲〉,可能由於楊浚賢不是用手夾著咪高峰,因此旋律中的低音收不到音,需知道原版是依靠那些低音來成為和聲支持,欠了那些低音,整體效果差得多了。

 

個人表現方面,楊浚賢有點緊張,出現過一些小失誤,他亦主要負責講解曲目,雖然拿著講稿讀,不過流暢度還大有進步完間。至於楊程皓則淡定得多,不過有時在演奏中國曲目中的快板時,過程中會感到那份興奮度有所下降。

 

節目完結後,筆者跟大館的職員交談,對方笑稱現在大概只有大館和西九文化區的「留白Livehouse」有音樂節目。一星期後,筆者便去了「留白」觀看演出。「留白」其實是西九「自由空間Freespace」的一間餐廳,自啟業以來已不斷安排音樂表演。作為一間livehouse(現場音樂演出),「留白」的表演台很大,連三角琴也能用上,而且有足足八支聚光燈,設備齊全。

 

筆者當日觀看是鋼琴家Kaiwai Chan、Kiu Tung Poon與吉他手Eric Yin Yu的演出。他們三人並沒有同台演奏,最多只會有二人合奏——分別是Kaiwai Chan和Eric Yin Yu的演出,或是Kaiwai Chan跟Kiu Tung Poon的四手聯彈。整場表演只長約40分鐘,共演出9套樂曲,全部都是短曲。演出用了擴音器,聲音效果良好,相信留白在這方面花費不少。「打頭陣」的是Eric Yin Yu的吉他獨奏,筆者對他最後一首帶有點鄉村音樂風格的印象頗深,音樂變化多,演繹細膩,看得出運用了不同技巧,其中用手指「彈」在吉他木箱以模仿馬步聲,維肖維妙。

 

及後Kaiwai Chan與Eric Yin Yu合奏一曲《Libertango》,鋼琴的聲音有點「鈍」,不知道是否音控有調校過,而Kaiwai Chan的彈法較著重detach(斷奏),增強舞蹈感。此後她跟Kiu Tung Poon四手聯彈所彈的都是古典樂曲,而且風格各異,例如有很多密集樂音的舒伯特作品,二人彈得整齊,音色也比之前的清脆光亮;當彈奏比才的作品時,音樂頓時變得充滿法式優雅,特別從上而下的琶音,活像豎琴般,可見二人確實表現到不同音樂的風格。

 

小記:最近獲知信報改版,取消了影音文化版,連帶當中的藝評版也沒有了。其實之前信報有約筆者為香港藝術節撰寫藝評,所以這次改版可能都是因應疫情導致。筆者希望之後信報會恢復影音文化版,否則香港又會少了一個刊登藝評的地方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香港無伴奏音樂組合Zense  A Cappella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