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與寧峰.新編排.新安排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0年2月1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7/12/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余隆與寧鋒這對組合,在香港管弦樂團一年多前的蘇格蘭音樂節目中有極佳的合作,今次再度同台,但卻選奏比上一次更冷門的小提琴協奏曲。同場的其他作品,指揮挑選了兩首非常熱門的樂曲,但在次序安排及編曲上,卻為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作為一重頭節目,一般都被安排在下半場作壓軸,首席客席指揮余隆對樂團似乎信心十足,竟安排這首作品在音樂會開場作熱身之用。出奇地,余隆所採取有別於一般以強勢為主調的較柔美演繹,反而有極符合旋律線條變化的感覺。與史特拉汶斯基部分小型芭蕾音樂不同,這套作品還依然是較具份量的管弦樂曲,但余隆卻以歌唱性與美感為前提,顯露出作曲家對於舞蹈音樂的精緻性特色、和偏離於傳統俄國音樂的法國色彩。在〈序曲〉裡,矇矓的氣氛比一般的演繹更為輕柔,而當進入〈火鳥之舞〉後,指揮在處理的理念上就更明顯,木管組與銅管組輕型細緻的主幹演繹,嬌美而極具動感。整個木管組及圓號在〈公主的圓環舞〉的演繹非常甜美,幾位首席的獨奏句子吹奏得優美灑脫,弦樂在底層支持亦配合得非常出色。當中雙簧管首席韋爾遜(Michael Wilson)及單簧管首席史安祖(Andrew Simon)的優美演繹更為出眾;唯大提琴首席鮑力卓(Richard Bamping)的演奏雖然優美,但在一眾團員在對比上較輕柔溫婉的演繹下,他的琴音便顯得有些過分激動。余隆對於動態強烈的〈魔王卡茨地獄之舞〉的處理,並沒有強調音響的刺激性,團員們整齊的節奏對於奏出強大音響的幫助不大,敲擊組與銅管組的精準緊湊表現,也沒有為整段樂曲帶來更強的對比。巴松管首席莫班文(Benjamin Moermond)的獨奏,在〈搖籃曲〉裡演繹非常優秀,他對於表現冷漠荒涼的懸疑味道,顯得低調而深沉,歌唱性濃厚,小提琴組的配合亦思維一緻。雙簧管獨奏在模仿巴松管獨奏旋律的韻味上,氣氛一流,大提琴獨奏的對答亦出色。而在〈終曲〉裡圓號首席江藺的淡靜演繹也相當漂亮,余隆在這個樂章強調豐厚的色彩變化,依然不欲去破壞之前以旋律與音色為主的基礎,但團員以有限而克制的力量,去表現強勁的管弦樂效果已相當不錯。整首作品中,長笛、短笛、豎琴和低音提琴,經常處於陪襯的角色中,他們在音樂韻味的表現亦很好。余隆洗掉可以盡情取悅聽眾的一般演繹,把樂曲更漂亮的一面展示人前,而樂團成員「細眉細眼」的演繹,亦確實帶出了作曲家在芭蕾音樂中帶有法國色彩的另一個層面。

 

寧峰這次演出的小提琴協奏曲,是陳其鋼為2018年上海史頓小提琴大賽(Shanghai Isaac Stern Violin Competition)所寫的決賽參賽者演奏曲目《悲喜同源》(La joie de la souffr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對於樂迷而言,此曲當然非常陌生。寧峰對於歌唱性濃厚的作品,在演繹上每每能掌握到當中深刻的感情。在這首樂曲中,他在獨奏部分,亦有頗多的歌唱片段,但許多時候,這些歌唱線條都在較為低調而寧靜的氣氛下出現,所以亦能較容易欣賞到他內在的情感表達。在這個前提下,寧峰漂亮而溫婉的造句,在音色與演繹上絕不令人失望。不過,他對於中國味道較濃的滑音換把位段落,似乎都帶點忌諱,並沒有盡情地表達。樂曲中帶有較為複雜技巧的部分,獨奏往往跟樂團交疊一起,但因沒有突出獨奏者的機會,而寧峰的音量也較不足,所以整體來說,寧峰在這首作品的演繹,都處於比較低調而少卻獨奏氣質的個性中。中段單簧管首席史安祖哀怨的演繹相當動人,而小號獨奏在接近尾聲的片段亦感人。

 

寧峰加奏了兩首樂曲,在巴赫的《C大調奏鳴曲》的〈最緩板〉中,他的演繹卻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寧峰的音色,跟一般小提琴演奏極之不同,飄薄而有頭無尾的演奏,與用巴羅克琴弓(Baroque bow)拉琴的味道極相似。寧峰的弓速,像是以快轉慢一樣來完成樂句,這跟現代的演奏,完全不同。他對於演繹樂曲的巴羅克浪漫、巴赫的溫情,還是相當漂亮而有韻味,但個人較喜歡現代樂器以現代的「傳統」風格去演奏,但寧峰的復古味道,還應該是經過了精心的鑽研。而他在巴格尼尼的《第五隨想曲》的表現、在這首全為硬技巧的樂曲中,嘗試挑戰極限,卻很值得商榷。在這首大刀闊斧風格的樂曲中,寧峰的演繹較為優悠,在頭尾兩段大小調琶音與半音音階的演奏,他在弓法運用上,與之前演繹巴赫的作品時的復古方法相距不大,似乎一下子還未能完全調整過來。而在中段更困難的快速跳弓樂段,寧峰的極急速演奏,在連頓弓加上小跳弓技巧上,音量與力度在廣闊的音樂廳裡顯得很不平均,從而影響了整體效果。如果以稍慢一點的速度演奏,相信寧峰在掌握這段要求艱難弓法與音量平衡的樂段時,應可達致完美。

 

余隆亦帶來了一首較少被演奏的曲目:蕭卓倫(Rodion Shchedrin)改編比才(Bizet)所寫的《卡門》組曲,當中只有弦樂組與定音鼓及敲擊樂組演出,所以很多耳熟能詳的旋律都被其他樂器取代演奏,而小提琴組的份量為最重,他們在重要的詠嘆調演奏都有很好的表現,第二小提琴組亦有機會表現漂亮的演繹。敲擊樂組的梁偉華及白亞斯(Aziz Luce),在分擔歌唱性的旋律上,優美的演奏亦令人眼界大開。中提琴組在〈第二間奏曲〉中的演奏音色優雅而整齊,唯在自然流動性的音樂感上卻顯得太過拘謹。而在全為原創的〈鬥牛勇士與卡門〉中,樂團純潔而夢幻的音樂演繹,非常漂亮。在歌劇中,男高音獨唱的〈花之歌〉,小提琴組演繹歌唱部分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假如能增加速度的自由度的話,應該能更具說服力,但他們與大提琴組在演繹此曲原本的伴奏部分卻非常動人。在氣氛上,指揮與樂團的演繹更像歌劇中的戲劇味道;而在有可愛的〈守衛換班〉裡,團員們對於輕鬆的旋律、及講求不同聲部在銜接上緊密合作的趣味上,自然的音樂玩味可算是全曲演奏中最精彩的一幕。整體而言,指揮與樂團在這首樂曲中的演繹,令人很滿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