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響樂團翩然訪港
文︰黃杰華 | 上載日期︰2019年10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倫敦交響樂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倫敦交響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5/9/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上月歷圖(Simon Rattle)率領倫敦交響樂團(下稱LSO)來港獻技三場,筆者出席最後一場,節目上半場為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下半場為亞當斯(John Adams)《和聲教案》(Harmonielehre)。當晚實況及前兩晚演出,均由香港電台直播,誠為本港古典樂壇盛事。

 

筆者選擇尾場,原因無他,全為《和聲教案》而來。當晚筆者座位欠佳,背台而坐,聲效用音響術語言之,完全「反相」,聽來左右顛倒。然而樂團音色之佳,其精彩演繹處,還是讓筆者感動。反相座位唯一優點,倒能正面欣賞歷圖指揮全場,他驅策樂團、憂喜情態,盡現於背台觀眾。雖然坐得辛苦,還是值得。

 

就上半場布二而言,筆者覺得首兩個樂章音色略嫌粗糙,也許是團員未進狀態。鋼琴獨奏Emanuel Ax則早已「入定」,旋律對他來說彷彿早已了然於胸,奏來從容不迫,不費吹灰之力,演繹浪漫而富詩意,觸鍵輕柔,弱音仍遠處可聞,聽來教人動容。第三樂章,團員已入狀態,與Ax水乳交融,終曲一刻,所有器樂同時戛然而止,那樣齊一、那樣一致,讓筆者立即想起柏林愛樂,印象實在深刻。筆者聽LSO唱片,就聽不到現場那種絕對齊一,或許LSO這種微妙細節,只有通過現場演出才能清晰可聞;或許是歷圖功勞,多少移植了柏林愛樂的優點。

 

記得上次聆聽現場布二,鋼琴家是Sviatoslav Richter十分喜歡的Elisabeth Leonskaja,是次Emanuel Ax的演繹,與Leonskaja風格迥異。Ax讓人春風沉醉,奏來像如歌小鳥,一如筆者最近聽過的「韓國蕭邦」趙成珍(Cho Seong-Jin)。趙氏外型溫文爾雅,演奏甚具神韻。九月初他為港樂樂季揭幕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表現則較為緊張,或許他年輕,經驗尚淺,未如Ax般自若。至於Leonskaja,布二於她手下,是力的表現,浪漫得剛強,氣勢磅礡。當時筆者一聽,即想到另一鋼琴家Viktoria Postnikova,同樣極富剛強之美。如今Emanuel Ax奏來,至少像布拉姆斯,這是筆者主觀之見。

 

下半場《和聲教案》,筆者認為非聽現場不可,它結構複雜,眾多配器營造出逼人氣魄,山雨欲來、天崩地裂,絕對令人毛髮直豎,透不過氣。亞當斯此曲絕不容易演奏,全因當中各聲部精緻的獨奏合奏,需搭配得宜,要如理次第交代,才能顯示其張力與威力,否則一盤散沙,對位和聲一團糟,潰不成軍,堪難入耳。筆者初聽此曲,是當年迪華特(Edo de Waart)卸任港樂前的現場演出,一曲既終,掌聲如雷。若你能親聆現場演出,自會明白唱片無法拷貝其壯麗和聲,縱使此曲已有數個錄音存世。下次看到樂團演奏此曲,千萬不要錯過,因為你必然會愛上它。

 

LSO大提琴首席Tim Hugh於《和聲教案》獨奏部份無懈可擊,筆者相信在場樂迷定有同感。他錄有全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故早為同好所知。當晚演出,只證明他功夫了得,能夠在港聽他偶爾獨奏數節,還是讓人一飽耳福。

 

是次倫交翩然訪港,證實在歷圖捧下,可以更上一層樓,樂團音色通透,有時瑰麗得讓人想起柏林愛樂。然而,就筆者親聆所感,樂團沒有香港管弦樂團般溫暖。港樂自梵志登(Jaap van Zweden)進駐後,樂團表現已大為改善,變得更溫暖耐聽,音樂整體結構比以前更清晰嚴謹。雖然暫時無法與LSO及柏林愛樂媲美,但作為一個地區的,這樣「年輕」的樂團,港樂表現實在令人自豪,君不見樂團剛拿下英國《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樂團」大獎,同時表揚港樂締造了香港錄音史里程碑──留下華格納全套《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現場錄音,與古往今來世界同曲錄音爭光,光此成就,已值得港人驕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Hi-Fi Review》主筆,熱愛古典音樂,特別偏愛人聲,另偶有發表隨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