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宙的沉著靈動與「亞青」的敏銳樂感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7年9月2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張永宙(網上圖片)
主辦︰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亞洲青年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7/7/2017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經過了前一晚極高水平的演出後,「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在創辦人龐信(Richard Pontzious)的指揮下,繼續他們的「節目一」曲目,作為香港站的最後一晚演出。樂團的座位編排也跟早一晚一樣,都是以歐洲樂團式的編排為藍本,小提琴分佈舞台兩邊,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放在第一提琴旁邊;不過,圓號組依然被安排在舞台右後方的當眼位置。

 

龐信挑戰超高難度,選擇了李察.史特勞斯的《唐璜》,為這晚音樂會揭幕。龐信選擇這首一開始就狂風掃落葉的作品,對於今屆的團員水平有多大信心可想而知,而且他一下手也絕不手軟,一點餘地都沒留。以現場聽來,速度也比一般聽到的還快了一點點。初開始的部份,水準確實令人吃驚,成功的主要命脈,都由銅管組與敲擊組肩負起氣氛來;弦樂組較為信心不足,不過,可喜的是在句頭與句尾都很齊整,還沒有參差的情況,而木管組的靈活也就更不用說。定音鼓與鈸的水平承繼著前一晚,音樂的感染力與技巧都達至非常觸目的職業水準。

 

不過,當主題開始進入發展後,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銜接,又或是個別聲部的齊奏就開始鬆散了。日籍女小提琴首席的簡短獨奏片段個性較不明顯,不過十分優美;在襯托獨奏方面,第二小提琴組的線條亦意想不到地豐富,整體的水平相當好。雙簧管的獨奏片段相當優美,之後與單簧管的配合也不錯。整體來說,木管組在中段水平都十分高。可是,圓號組在這一首樂曲中的音準失誤頗多。主題再現後,聲部之間的混亂就更明顯了,他們在縱橫交錯的聲部線條交接方面都不能很準確地進行;所幸是敲擊組與銅管組對於塑造氣勢與氣氛方面挽起了整體的表現。就音樂的演繹來說,雖說這一屆團員的音樂感奇高,但面對這類樂曲,自己先要有準確無誤的機械性技巧,才能夠再去談音樂,對他們也確實太吃力了。指揮龐信開的這個難題實在太大,有點超出了預期。

 

這一晚由張永宙獨奏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概是整場音樂會賣座的焦點,前一晚雖然有列賓(Vadim Repin)擔任獨奏,但蕭斯達高維契(編按:場刊譯名為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協奏曲的受歡迎程度,當然遠不及西貝流士。張永宙一開始,就已經表現出與她前幾年有所不同的音色成熟感,但當音樂進入了由低音弦拉奏的時候,情況就開始改變。在高音琴弦拉奏時還好,但一到低音弦便相當吃力,音色也越來越硬,而且連揉音也表現不出來。但就音樂進行的線條來說,演繹還是很好的。樂團在龐信的帶領下,沉著豐厚的表現非常優秀,在為張永宙鋪砌一個合理和相符的支持上,很了不起。張永宙在其他技術上,例如快弓的輕微起跳或八度音程是非常輕鬆和富音樂感的;在進入第二主題時的如歌風格都很優美而低調。不過,當進入華彩時情況便惡化。特別是在雙音與低音弦的音準方面,出現了大規模非常嚴重的音準問題,而這下子,張永宙在右手拉弓方面也相繼地亂起來了,連節奏都穩定不來。當主題重現時,她的演繹是相當動人的,剛才的魯莽都消失了,之後的整個第一樂章都在以音樂的演繹為大前提的情況下完成。

 

第一樂章拉完後,張永宙把弦線用弓一拖,原來弦線都嚴重地走鬆了;還記得拉奏前她調來調去都調不準琴弦,最後放棄了就開始演奏。中途低音弦幾乎硬到完全拉不響,揉音也沒有反應,只見她越拉越用力,越拉越粗糙;至到華彩段落大程度走音,之後反而被她找著門路可以控制下去,可能弦線鬆掉了,她更易於找把位與找方法補救。捱到樂章之間可以重新調音,疑團終於解開。估計,她大概是剛在後台換上新的弦線,又或是弦快將要斷裂,所以才會出現剛才所說的失卻彈性的奇怪效果。由此,反而佩服張永宙的臨危不亂,咬緊牙關,堅持到尾,也沒有現出半點「搏同情」的表現。演奏家在台上有苦自己知,又一例證。

 

第二樂章中,張永宙的演繹可謂沉著而動人,對於西貝流士深刻而低沉的高歌旋律,她有的是不過位但卻充滿歌唱性的張力,從心裡演繹出來的。她在樂句的演繹是實實在在,極有力度美與生命力的,音色的處理亦沒有絲毫造作,動人心弦。木管組一開始時進入得非常齊整,音樂的處理亦超乎了他們年紀的成熟,張永宙跟他們的合作可謂出乎意料的相輔相成。這個樂章中,樂團與獨奏之間的對話實在非常感人,在演奏會中可謂可遇不可求。

 

在第三樂章裡,張永宙豪邁但卻不粗野的力度美又再次發揮,節奏感強烈又帶有些微刺激的樂句演繹,剛好把西貝流士的低沉的波濤風格表露無遺。在第二主題中,她在處理多變的情緒轉變方面,相當出色。她在整個樂章中,對於弓法的玩味特別著意,尤其在較為輕鬆的句尾,以上弓所拉奏的音符,就是那些微的音色調控,就讓整個感覺在沉重力量中可以來個放鬆,所以整個樂章奏來充滿趣味,毫不單調,也不會因為聽得過份刺激而感到疲倦。她在中段的簡短高潮段落技巧完美。當進入再現部後,她在人工泛音的變奏中的演繹可謂完美無瑕,而且音色與樂句的漂亮程度真的達至無懈可擊。在結尾的完結部份,充份表現力度美但卻不過火位。無疑,這是西貝流士協奏曲的一個絕佳演繹。這首協奏曲要求的體力很大,整首樂曲都講求力度美,否則就容易變得深沉又肥膩,黯然無光。張永宙的演繹既強勁,但又有趣而優美,確實難能可貴。龐信領導的「亞青」,在這首作品中除了自己的水平幾與職業大樂團無異外,明顯在用心用耳聆聽,從而成為一隊出色的協奏夥伴,那份專業的水準更是令人很吃驚。

 

因為一套日劇,而在這十年來紅透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成為壓軸節目。龐信採取了整體都明快的速度,所以,四個樂章的幅度變化感覺不太大。

 

第一樂章一開始的主題引子,龐信用上一個開揚而寬廣的氣度,弦樂組的和聲餘音很漂亮,而雙簧管與木管組的穩定與優雅亦是令人很著迷。當一入正題後,各個聲部在互相交替的對答做得相當仔細而漂亮,指揮基本上不須要花費太多的精神,那種重奏的音樂效果已經非常優異而流暢,歌唱性也極為豐富。而輕快的第二主題中,長笛首席的片段吹奏得比較輕巧,不過,亦無礙於帶動稍後全體齊奏的高潮部份所起的和諧感。對於這個主題的合奏部份,龐信給團員的提示很簡潔,效果卻很震撼,愉快與活力的氣氛不絕,而且在技巧方面,各個聲部均乾淨齊整,對於音樂的趣味表現得很自然。龐信非常注意節奏上的變化與抑揚頓挫,可喜是團員們的優美演繹也相當不俗,而且對於貝多芬一板一眼的風格,也做到了令人興奮的感覺,在開展部份的對比和在旋律上的交棒也很流暢。整體而言,整個樂章的發展與進行都非常優秀,極之動聽。

 

在這首交響曲裡,第二樂章在演繹方面是一大考驗。龐信用上了一個較為明快的速度,令這晚的演繹,偏向於歌唱多於深思,既合題,也令團員易於掌握。大提琴組的演繹動人而不浮誇;第二提琴雖只在輔助位置,但深刻的情感不遜於大提琴。長笛與木管組的演繹亦非常成熟。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個樂章的主旨傾向於肅穆而哀悼的意境,其實理解上會比較困難,但他們的冷靜卻可以把這個內容複雜的樂章演繹得如此有深度,的確相當難得。龐信在此的帶領,難度可能會較面對一般職業樂團更高,所以,更令人另眼相看。

 

既然在第一樂章中,樂團成員已充份掌握了貝多芬風格的韻味,餘下的第三及四樂章所面對的,就只是技巧上與合作上的臨場表現了。不負期待,他們在這裡都達至最高水平。不過,小提琴組在第三樂章中顫音的裝飾奏中應該可以再放膽一點;其他聲部,特別是木管組,基本上都無懈可擊,而且音樂感真的非常豐富,即使在內容重覆得很多的「Trio」段落,他們都可以聰明地演繹出不呆滯的味道來。在熱力四射的終樂章中,整體合作的表現,更是令人不能相信眼前的只是一隊由學生組成的樂團。龐信對於突然的重音指示很明確,團員們的理解與反應亦相當出色。小號組、銅管組與定音鼓在這個樂章中功不可沒。

 

這首貝多芬交響曲在演繹上真可以說是無與倫比,團員們的紀律性與音樂的理解能力都令人十分驚訝。這大概都是不同聲部導師的悉心訓練結果。這一屆的團員在某程度上,技巧不算非常高,但已足以應用,音樂感來得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所以,龐信只需要在台上行行企企,便能令聽眾欣賞到一首極高水平的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終段,任由團員自己自動運作。

 

觀乎兩晚的演出,除了個別聲部的技巧特別出色外,團員之間的整體合作,已令音樂的表達充份發揮了,而他們對於音樂的趣味,亦能以心感受,出來的效果當然特別不同,這都不是純以高技巧所能達至的。這一屆的演出,確實令人相當滿意。雖說圓號組這一晚的表現遠不及前一晚,但大家離場時,個別圓號手為觀眾送上了孟德爾遜《仲夏夜之夢》裡的《夜曲》,那份安寧從容的高水平演繹,確實為這個熱鬧的晚上畫上了一個完美安詳的句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