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的分歧:神聖迴旋祭禮
文︰陳國慧 | 上載日期︰2007年11月16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地中海藝術節)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4 - 15/11/2007
城市︰香港 »
藝術節︰地中海藝術節2007 »
藝術類別︰音樂舞蹈 »

「殘酷劇場」的倡議者亞陶提出劇場回歸到最初以儀式和祭禮為呈現的原型;事實上東西方劇場的起源亦與祭祀有關,前衛劇場工作者如亞陶正是透過探索並回歸基本,找回劇場原來的生命力。然而今天當當代劇場發展至如此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景況,劇場的源初對觀眾來說的意義何在?一場猶如心靈淨化儀式的《神聖迴旋祭禮》,由「伊斯坦堡音樂及迴旋舞團」透過音樂會及迴旋祭禮兩部份展開。整個劇場轉化成一個神聖的宗教場所,「演出」一場非關表演的祭禮。從讚美詩的頌唸開始,整個祭禮由土耳其的經典音樂和蘇非音樂引領;尼伊笛子的婉約聲音是來自遠方的心靈召喚,單一而重覆的旋律與呢喃的歌詠為祭祀狀態的緩緩昇華提供了必要的門徑。遙遠國度的讚頌具宇宙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的力量展示了祭祀者對這場祭禮的高度崇敬;台下來看一場表演,台上卻迄自在這個都市找尋原屬的所在,觀眾的凝視看來是從不存在的。

 

這種割裂的狀態在下半部份的迴旋祭禮中更出落得明顯。當祭禮主持站在由紅色燈光點明的特定位置中,迴旋僧侶和樂師的逐一鞠躬,並後來主持與僧侶繞著祭禮空間的相鞠躬,整個祭禮的氛圍在台上被推引至高點。僧侶們進入「為造物主旋轉」的狀態,讓個人成為最寧靜的中心,為塵世的喧囂洗禮;這場祭禮並沒有講求整體一致的表演性,個別僧侶隨著自己的狀態讓身體的呈現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落差,僧侶之間的默契明顯是為了成就祭禮的完成而非為了表演的完美。所以當台上的旋轉程序開始第一次重覆、整個祭禮正在進入某種核心的狀態時,台下便出現了首批離場的觀眾。往後,走的觀眾越多,台上的祭禮便越見其善其美;兩者所追求的路出現了分歧。最後,祭禮程序完成,僧侶和樂師們逐一向特定位置鞠躬時並緩緩步入台;他們只向其所尊貴的神表示靜穆而真誠的謝意,觀眾從來都不是他們的主宰,因此後來的掌聲反而來得尷尬而虛無。誠然,這個舞隊向世界各地出演這種祭禮藝術也是生意一門,然而他們對祭禮和儀式本身的堅持也是姿態一種;這種姿態,是否能給予當代劇場工作者某種啟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