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牧歌、靈韻與詩謠的中亞天籟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9年10月26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絲綢之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4.10.200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10月24日看了「絲綢之路藝術節」的《中亞天籟》。節目分三部份,分別由「天山樂團」(吉爾吉斯坦)及遊吟歌后Uljan Baibussynova(哈薩克斯坦)演出上半場,下半場由殿堂級演唱家卡西莫夫與其女兒卡西莫娃(阿塞拜疆)表演。

 

地理上,吉爾吉斯坦及哈薩克斯坦較相近,約在阿富汗東北;阿塞拜疆則靠近土耳其。三個表演團體風格相近,但又各自保留獨有的樂風,低迴的吟詠和充滿民族特色的樂器伴奏,令觀眾親歷絲路上牧歌、靈韻與詩謠的特色。

 

由四男兩女組成的天山樂團表演了中亞高原的牧歌和充滿遊牧民族生活色彩的音樂,既有獨唱、獨奏,亦有合奏。他們用的樂器包括庫木孜(體形像小提琴的手撥琴)、木管樂器和吉爾-基亞克(用弓拉的小琴)。這些樂器看似簡單粗糙,在樂師出色的技法下卻能奏出多種變化,如 Ruslan Zhumabaev的庫木孜獨奏便能在細小的琴面範圍內造出不同彈撥花式,盡顯其本領。口弦三重奏則利用細小的自製工具奏出帶有電子樂味道的音樂,也別具特色。女歌手Kenjegul Kubatova嗓音厚而有力、發聲自然、運氣輕鬆,她的牧歌猶如草原上的自然音律,沉實渾厚,原始樸素。

 

遊吟歌后Uljan Baibussynova 以粗獷豪邁之聲表現出原屬男性歌手所演唱的史詩樂種「zhyraulik」,別有風味。外表溫柔和絕對女性化的她一邊撥弄傳統的冬不拉樂器,一邊吟唱多首哈薩克斯坦的古老詩謠,歌聲雄壯厚實,把充滿智慧的歌詞以最直接、最坦蕩之音輸送出來,也如和大地交流!雖然另一以演唱抒情歌曲的歌者Ardak Issatayeva因病未能演出,Uljan Baibussynova的表演亦足觀。

 

下半場由阿塞拜疆的卡西莫夫與卡西莫娃的演出更把高潮再推高一線。卡西莫夫的吟唱技巧可謂已達天地交融和無我境界。他的歌聲熱熾澎湃、震盪真摯,演唱時渾身都是韻律音符,歌聲不單單從心通過口而來,而是像在體內各個細胞行了一圈才推送出來,每句歌聲都充滿無限能量,表達了追求愛的讚美、勇氣和痛苦。卡西莫娃雖未達乃父境界,技巧也得父親真傳,二人手拍著框鼓(Daf)與演奏塔爾琴(Tar)、卡曼沙(Kamancha)及巴拉班(Balaban)樂器的成員演繹出新的木卡姆(套曲)表演藝術。觀眾在其吟唱歌聲中產生感悟絕不為奇。

 

綜觀全晚節目水準出色,內容統一而又多元化。最聰明是一晚涵蓋三地之音樂特色,既予觀眾較全面地認識中亞之吟唱音樂藝術,又可避了單一表演團體造成的過於重覆的節目內容。在每隊表演嘉賓演出前,加插當地和歌者的生活片段亦為節目增加視點和提供額外背景資料。不過技術控制方面稍見不足,如「天山樂團」開場的吟誦字幕失靈,無從掌握整段表演的內容,表演者由唸白到吟唱,技巧了得,但觀眾卻不知吟唱對象是何物。另外整晚的擴音調得太強,尤其樂器方面。其實演出者都有很強的輸送能量,他們的吟唱乃是發乎內心對大自然的對話,形式與內容都很原始和真摯,太強的擴音效果反而影響了原本那份純樸和質感,天籟之聲混入人做氣氛反而減分!

 

撇開這點,這個節目水平甚高。其實今次整個「絲綢之路藝術節」都不乏好節目,接著的《馬可孛羅東遊記》、《佛樂展演》、「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沈偉之《回I, II, III》和「香港中樂團」泡製的多媒體音樂之旅「穿越時空絲綢之路」亦甚具特色,都是難得一看的節目。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