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峇里的表演藝術
文︰韋因.維特爾 | 上載日期︰2011年8月12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世界文化藝術節)
演出單位︰采碧塔卡樂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8/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峇里島是印尼的旅遊勝地,每年旅客達二百五十萬,幾及該島總人口三百八十萬,而且旅客數目長期高企。舒適的熱帶景致、海灘、餐廳、商店、品味酒店─再加上馳名的豐富文化,令峇里島別具吸引力。

 

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以及傳統文學發展蓬勃,全因在數以千計的印度廟的庭園內得到滋養。當地帶有巴羅克風格的綜合藝術,也是量與質齊驅的峇里島印度教儀式之主要元素。

 

一如島上其他藝術,峇里的音樂形形色色,源於多個世紀之前,不斷經歷演化。嘉美蘭有二十多類型,分銅、竹和鐵,各具特色。樂手憑峇里人對「空間—時間—環境」的感觀,把曲式、風格、類型和作品重新結合和編排,以符合各種需要。音樂和舞蹈除了用於寺廟的儀式,也登上了各類表演場合,包括鄉村會館、城市的圓形劇場和酒店大堂。演出時,講究技巧的炫目新作和舊作兼而有之,事實上,嶄新與傳統之間鮮有分明界線。在「樹上嫁接新的花朵」的過程中,樂手可自由修改和分享已有的材料,把新舊兩者之間連貫統一起來。

 

峇里音樂的活力,很大部份就是來自學習和綵排音樂時那種喜悅。峇里音樂是群體活動(峇里島沒有獨奏音樂),由樂手組成技巧熟練的團隊,他們以口傳心授學習自己演繹的部份,再小心融合在精緻細密的多層音樂網內。互相依存是必要的:峇里島嘉美蘭以由兩個或以上音型交錯組成的「連鎖樂句」聞名。憑著連鎖技巧,樂手可以高速演奏—比所有獨奏樂手還要快。

 

外來的影響也舉足輕重,尤其是多個世紀前流入的爪哇宮廷文化。跨文化影響的關鍵時刻出現在1914至1915年,就在荷蘭成功殖民佔領峇里島後不久。在當時的動蕩氣氛中,北峇里的樂團開始進行實驗,演奏有極端對比、切分節奏,而且追求感觀表露的全新音樂—舞蹈風格。這種具爆炸性的風格「克比亞」(ke­byar),由不同的事物古怪並置而生:古典曲式、調情舞蹈、背誦古文,以及交換性別角色,全混在一起,百花齊放。

 

這種克比亞風格像野火般在峇里島迅速蔓延。儀式用的舊式銅製嘉美蘭樂器給熔掉,重新鍛造適合演繹克比亞急速旋律的樂器。幾十年後,隨著音樂學院、峇里島嘉美蘭音樂節和私營舞蹈俱樂部的發展,峇里島南端的登巴薩成為新的省會及主要經濟中心,而整個南峇里的表演藝術也得以快速成長及發展。北面地區的巴里陵卻為人冷落。

 

今次,「游藝亞洲」的《樂韻流金嘉美蘭》,有助引領世界重新注視克比亞的發源地。來自北峇里山區的采碧塔卡樂舞團,將帶來多首富有當地音樂特色的作品,包括促成克比亞誕生的革命性舞作。讓香港觀眾可親身感受地道原創、風格獨特的峇里藝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印尼峇里音樂的作曲家及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