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奇觀與狂歡: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巴爾幹情色史詩》
文︰賴勇衡 | 上載日期︰2025年11月7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地點︰Aviva Studios
城市︰英國曼徹斯特 »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其他 »

被稱為「行為藝術教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她79歲時推出規模巨大的新作品《巴爾幹情色史詩》(Balkan Erotic Epic)。觀眾/參觀者沉浸於英國曼徹斯特Aviva Studios之巨型倉庫中,被十三個同時進行的場景/演出包圍。雖然阿布拉莫維奇說這不是一個劇場演出,但大部份場景都由舞蹈和歌劇構成。她說這是自己最具野心的作品,從自己的南斯拉夫出身起步,由她的母親作引,回溯巴爾幹地區和南斯拉夫民族的民俗傳統。

 

阿布拉莫維奇出生於貝爾格萊德,父母都是南斯拉夫「強人」鐵托(Josip Broz Tito)的忠臣。她在家教嚴苛的環境中成長,後來的創作則不斷挑戰危險極限。她在1974年的作品Rhythm 0中,久站不動六小時,然後讓人任意挑選安排好的道具——包括上膛的手槍——再對她為所欲為。1980年的另一個作品Rest Energy中,她和夥伴Ulay面對面拉開一張弓,箭頭卻對準她的心臟。新作品沒有這種致命的危險,但同樣有刺激感官的駭人效果,也呼應其過去的作品。1997年,她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巴爾幹巴洛克》(Balkan Baroque)中,讓人在堆積成山的牛骨上洗刷骨上血肉,腐臭難當,回應慘烈的南斯拉夫內戰。而這次《巴爾幹情色史詩》的原型則是2005年的短片,由她介紹當地有關生殖器的傳統風俗——這部份內容組成了新作的其中一個場景,只是重新製作相關動畫,並請演員穿上白袍扮演「科學家」現場講解。

 

因人而異的觀賞體驗

 

觀眾先在Aviva Studios的大堂集合,忽見阿布拉莫維奇現身台上,簡介創作意念:既以巴爾幹風俗挑戰現代人有關性和裸體的禁忌,也紀念她那異常嚴厲的母親Danica——阿布拉莫維奇直到29歲還要遵守晚上十時前回家的宵禁令。儀仗隊音樂奏起,一個穿著軍裝的女士(扮演Danica)帶領樂隊穿過人群,然後引導觀眾走往上一層的演出空間。演出者和觀眾先在入口前方的一個巨型屏幕和狹長的舞台前停留。台中間坐著一個女士,穿著設計浮誇的全黑長袍,頂著巨型的高帽,彷如一個祭司或判官(她隨時會誦唱哀歌,然後回復靜態)。台右豎立著鐵托的1:1紙板模型,其頭部是相框中的黑白遺照。這情景是鐵托的喪禮。巨型屏幕上佈滿了全身黑袍的哭喪女(narikače),同步捶胸哀悼。Danica在紙板人型前獻上紅色鮮花,向她敬愛的領導人致敬。

 

在這個引子之後,觀眾便自由活動。整個演出歷時四小時,觀眾進可自行選擇觀看甚麼場景和看多久,所以觀賞經驗因人而異。有些演出會重複,有些則不會。我先觀看一個刀舞表演,花了約一個小時,偶爾會因聽到其他演出的奏樂和掌聲而分神。我堅持到(自己覺得)這一環節結束,才轉身看背後的演出。回家後翻看場刊,才發現我錯過了其中一個項目Ancestor’s Dance。平常我們彷彿能把一切盡收掌上的小屏幕中操控,《巴爾幹情色史詩》的觀眾卻進入了一個他們不能控制、有驚喜也會失落的宏大情景,被多個繫於生死榮哀大課題的演出/裝置包圍,作品的內容和效果溢出了個人感官所能盛載的限制。

 

注意力的場面調度

 

觀眾入場前須把手提電話放進特製布袋中,袋口扣上後要待完場才能解開,一方面保護了裸體表演者的私隱,也使觀眾把所有注意力留在作品之中——主題公園一般的氛圍和精緻的設計都引起人舉機拍照的衝動。在注意力成為稀缺商品的時代,阿布拉莫維奇把觀眾的注意力納入作品之中。一方面,觀眾在場地內自由活動,決定觀看不同場景的次序和時間,所以每個人都成為了其中一個「導演」,決定自己體驗到的「作品」。我嘗試走到不同的位置,觀察自已看到甚麼和聽到甚麼。在其中一刻,眼前右方是群女掀裙露陰「阻嚇雨神」之舞,前方是「冥婚」主題之現代舞演出,左方瞟到少許「婚前牛奶浴」舞者的動作;眼前遠一點是有人跳社交舞的巴爾幹街坊酒館Kafana,其上方則見到全身白色裝束的Kolo民族舞者。我同時聽到不同演出的聲音:「阻嚇雨神」的舞者的咆吼干擾著淒美的「冥婚」之舞,遠處酒館的抒情舞曲響起,漸漸眼前黑色舞者的動作彷彿配合起來——是巧合還是設計?不少觀眾坐在黑色膠草坪上,有的乾脆躺著,彷彿這裡真是一個公園。

 

另一方面,個別演出的編排也會引起觀眾的注意力,在不同的場景之間構成有機的節奏。例如有個穿白袍的「科學家」大部份時間在會場中心位置靜坐不動。她身後有數棵如巨型磨菇一般的陽具雕塑拔地而起,其右邊是「阻嚇雨神」之舞,左邊則有幾位全身赤裸的男子抽插著草地上的洞,是為促進農地肥沃的古老習俗。「科學家」會按時站起來,每次向觀眾講解一個巴爾幹地區和性器官有關的風俗。這是她的後方會放映相關動畫,左右兩邊的表演者也停止活動,得以稍息。

 

穿白袍的「科學家」,身後有數棵如巨型磨菇一般的陽具雕塑

 ©Marco Anelli 

 

雖然觀眾可自己決定怎樣看,不同場景的設計也預設了觀眾可專注多久。裸男插地的動作不斷重複,很多人看了一眼便算。「阻嚇雨神」之舞則是整個作品的重點:舞者不斷揭開裙子露出下陰,甚至倒立張腿。首當其衝的效果就是「如果佢唔尷尬,就係人哋尷尬」。阿布拉莫維奇在導言中提及過觀眾或需面對自己的羞恥感,她用的工具就是以「無恥」作挑戰。下陰也被稱為恥部;在父權社會中,女性的下陰更被認為最需要受保護的私密處。藝術家和表演者則反其道而行,將之演繹為強大的武器。相傳在十一世紀的土耳其西北部,為了在連場暴雨之時保護農作物,女村民會對天空咆哮和展露陰部以嚇唬雨神。在這演出中,則是挑戰觀眾。在整體演出臨結束之前,舞者動作不再重複。她們不斷掀起裙子衝向近在眼前的觀眾,陰部撲面而來。之後她們一字排開,頭上降下一道水簾。舞者們衣衫盡濕,旋轉舞動,水花濺向前排的觀眾。這部份結束時掌聲雷動。在這演出中,阿布拉莫維奇和舞者把主流價值中被關連於脆弱和羞恥的身體轉化為力量與驕傲的象徵。

 

我是不好意思上前駐目的觀眾之一,視線也不敢停留。若觀眾不是被逼收起智能電話的話,恐怕有人舉機便拍。在阿布拉莫維奇二十年前的原型短片中,也充滿裸體與性的成份,令人思考兩種媒介的分別:在屏幕上看這些內容通常是關起門進行的私密行為,是單向的(演出者看不見觀眾),有偷窺的性質;現場演出的觀眾則要露面於他人眼前,他們的視線和反應共同構成了這個有關羞恥感的創作。

 

解放母親

 

扮演藝術家母親Danica的演員融入觀眾和各個場景當中,有時會進入觀眾的視線,穿過各過表演區。她總是一臉嚴肅、動作緩慢。然而在臨近結束時,她走上酒館成為表演者之一。鐵托的遺像被掛在酒吧後方的牆上,有三個扮演其遺孀的人坐在酒館的幾個角落,一動不動,仿如蠟像。有時阿布拉莫維奇會走上去坐一坐,又靜靜離開。但當Danica進入這場景之後,隨著樂師奏出舞曲,她跟拿著酒杯的男舞者跳起舞來。後來另一男舞者加入,Danica跳得更加熱烈,更站在桌上,一邊跳舞、一邊脫去上身軍服。藝術家說這是為了在創作中解放她那總是過於嚴厲的母親,也隱然帶著對嚴厲家教的反叛,或在想像中反向地教育她的母親。

 

母親Danica於酒吧桌上一邊跳舞、一邊脫衣

 ©Marco Anelli 

 

標奇立異的異族奇觀?

 

英語評論對《巴爾幹情色史詩》大多正面,但也有如《電訊報》(The Telegraph)指其空洞無物、販賣色情綽頭的批評。有位《衛報》(The Guardian)的藝評人說,看完演出後,他問自己的克羅地亞裔母親有沒有聽過那「科學家」列舉的奇風異俗,例如十四世紀波斯尼亞男子在木橋上鑽孔抽插以祈婚後生育的能力,質疑阿布拉莫維奇是否憑空杜撰標奇立異的異族風情。雖然充滿裸露和性的元素,這個創作並非色情(pornographic),整體上也未必歸類為情色(erotic)——除了裸體演員與骷髏在墓地纏綿起舞的場景——其有關裸露生殖器的成份更多是民俗(ethnographic)的。

 

阿布拉莫維奇說演出提及的巴爾幹各地風俗皆有案可稽。但歷史考證並非重點,而她的演繹方法也不是紀實性的重現,更多是借題發揮。透過裸露而顯現的主題不是性愛,而是生殖,一種接通自然天地的原始生命力,對抗現代文明的壓抑。這種生命力也跟貫穿作品的死亡主題抗衡;「冥婚之舞」、「新婚奶浴」和「裸體骷髏」等場景把喜事喪事並置,也是年近八十的藝術家直面生死的表現。

 

對觀眾來說,這次體驗就像遊覽奇風異俗的「巴爾幹之窗」主題公園(只限成人),透過高度的藝術加工,消費虛擬的民俗性。相信沒幾個觀眾真想透過這演出了解少數民族的古代風俗史,「科學家」的腔調和所選案例都令人感到滑稽「騎呢」,以牛奶為新婦淋浴的場景亦以刻意艷俗的風格呈現,整體上予人怪誕戲仿之感。就如俄國思想家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筆下的狂歡節:在限定的時空中讓人顛倒慣常的文明禮節,普天同慶平常掩蓋或壓抑的屎尿屁和生殖器。但這只是暫時的發洩,狂歡抒壓之後便回復正常秩序。所以《巴爾幹情色史詩》也有令人感到模棱兩可之處:既要挑戰西歐現代文明的禮教和禁忌,其呈現的巴爾幹風情畫卻把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轉化為消費奇觀,可反過來鞏固既有的文化界限或成見。以前很多人提起「巴爾幹」只會聯想爭戰爭,現在他們也會想起有關性器官的習俗。

 

以牛奶為新婦淋浴,予人怪誕戲仿之感

 ©Marco Anelli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及電影評論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網誌及Facebook專頁:我不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