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讀書人演讀書人的故事
文︰李立亨 | 上載日期︰2024年4月26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題︰戲劇敘事、題材趨勢
城市︰上海 »
藝術類別︰戲劇 »

2024年4月

 

大陸話劇舞台從2012年,開始出現的民國知識分子題材演出,

編導演呈現出話劇少見的「鬆弛感」,創造出另一種敘事能量。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任院長曹禺,普遍被認為是中國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所寫的《雷雨》、《日出》和《原野》等劇,反應了他所成長的環境與時代的問題:家庭的糾葛,社會的敗壞。

 

和他同時代的老舍,在《茶館》裡展現了三代人對國家對生活的溫情與失落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舞台上逼仄的弄堂空間當中,滿溢著城市人的堅韌與徬徨。在那個時代,連白話文運動鼓吹者胡適,也動筆寫過鼓吹拒絕傳統包辦式婚姻的劇本《婚姻大事》。

 

民國時期的劇作家,大多是對新舊文化沖擊深有所感的讀書人。他們既能用健筆寫生活做研究,又能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像是跌宕起伏的角色。時至今日,當創作者把民國時代知識分子搬上舞台的時候,角色跟故事都可以很有深度。

 

2012年,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演出的《蔣公的面子》,讓這個自學生作業發展而成的製作,變成有票房有讚聲而且還在演出的作品。也在同一年,北京大學校友組成的話劇九人萌芽。至今,已陸續推出「民國知識分子」系列五部作品。

 

《蔣公的面子》從校園製作發展成至今仍在巡演的作品

 

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校友們所成立的劇團,都是用民國人物與故事作為創作的跳版。2016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班贊導演的小劇場話劇《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則是直接搬演民國劇作家的作品。這個作品,還在各地巡演。

 

這些由讀書人演出讀書人故事的作品,導演編劇跟演員普遍都呈現出中國話劇少見的「鬆弛感」。這種不同於主流劇場慣用的宏大敘事,以及「小題大作」大時代大人物或小人物的呈現手法,讓觀眾發現了話劇另一種可能性。

 

民國人物,還有民國風采

 

《蔣公的面子》初稿,來自於南京大學博士溫方伊念大學期間的學年論文。故事以蔣公邀請四位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用餐的真實事件為基礎,進而展現出知識分子內心跟現實之間的衝擊。

 

三個人在等待第四人出現期間,各自展現出迥異的性格與作派。民國的服裝,民國時期人物的談吐,讓觀眾在語言跟舞台行動交流中,對劇中人物產生一種帶有同情理解的鄙視或推崇。

 

溫方伊不但在大學授課,編劇工作也沒有停止。最近大受討論的王家衛版電視劇《繁花》,由她參與寫作的滬語版同名話劇,讓她獲得了2019壹戲劇大賞的年度最佳編劇獎。而話劇九人,之所以可以成為民國知識分子劇場的專業戶,同樣也源自於有個持續創作的劇作家在團隊裡。

 

2012年,朱虹璇和北京大學校友將經典電影《十二怒漢》改編話劇《九人》在校內獲獎。她和校友們起心動念要把九人的戲演下去。十多年來,這個民間劇團演出了《對稱性破缺》、《雙枰記》、《春逝》、《四張機》和《庭前》等作品。

 

左:話劇九人的《春逝》,以真實的民國人物入戲

右:《四張機》裡面的民國讀書人,特別喜歡辯論

 

2019年首演的《四張機》,講述的是五四運動期間,三位北京大學教授圍繞四份文科卷子展開的招生辯論。隔年推出的《春逝》,展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女研究員跟年輕助理之間的爭執與學習後的理解。

 

除了劇本想要凸顯的語言機鋒之外,話劇九人在演出當中總不忘帶入戲曲元素來拉近觀眾與民國的距離。例如,《四張機》中一開場就有昆腔的哼唱,《春逝》以蘇州彈詞音樂來轉場。《雙枰記》中來自一北一南的角色,還分別演唱京韻大鼓和南京白局兩種地方曲種。

 

話劇九人幾乎是演出民國故事,票房最好的民間劇團。更由於本身作品特質的旗幟鮮明,不少城市的演出現場,還會有觀眾身著民國服裝,搭配首飾和配件走進劇場。

 

從前慢,現在快的鬆弛感

 

國有文藝院團當中,浙江話劇團從2016年開始推出《再見徽因》、《李叔同 ‧ 最後的情書》、《尋她芳蹤 ‧ 張愛玲》和《思凡 ‧ 陸小曼》等民國題材作品。

 

這些以民國人物為主角的大型製作,透過反映時代氛圍的各種場景,乃至是歌隊的使用,讓習慣主流戲劇的觀眾,發現舞台上也可以看到大人物的小生活。

 

民國人物故事改編的話劇,舞台陳設把時代氛圍也表現出來

 

現在仍在各地巡演的《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則是製作精良的迷人小品。不同於前面幾個劇團所選擇的原創劇本,《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奠基於既是物理學家,也是劇作家丁西林先生的三部喜劇短劇——《一只馬蜂》、《酒後》和《瞎了一只眼》。

 

這三個劇本都以自由婚戀為題材,光這個現代人無法理解的時代禁忌,就已經讓演出本身極具話題性跟趣味性。再加上台詞充滿恬淡幽默的氣息,舞台上活脫脫出現的,就是跟我們感覺既遙遠又很接近的民國知識分子形象。

 

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演員的表演很有鬆弛感

右:《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裡的讀書人,生活過得很有情趣

 

一百個人去看電影,或一千個人去看電影,電影內容都不會改變。一百個人去看話劇,跟一千個人去看話劇,話劇的每場演出都會有所不同。因為,觀眾跟表演者之間所建立的關系,場場都不近相似。

 

小劇場當中的民國知識分子,許多的大是大非被輕輕放下,觀眾可以感受到演員演得很放鬆。這種鬆弛感,在許多港台劇場都是常態,在大陸話劇舞台卻顯得彌足珍貴。這種「鬆」,似乎就像文學家木心那首膾炙人口的《從前慢》的詩句所昭示的一樣: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將近一世紀之前,許多讀書人在劇本裡寫出讀書人理解的世界。現在,有些讀書人演出讀書人的故事給現代人看,而且隱約形成了「現象級」的風潮。顯然,從前慢,也可以產生一種讓現在快,的能量。

 

我們不禁要相信:除了用力演出大人物大敘事大時代之外,鬆弛感也可以讓劇場的敘事精彩。

 

(以上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藝術碩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上海世博會城市廣場藝術節總導演。現任北京首爾東京戲劇節(BeSeTo)節目委員,上海壹戲劇大賞評審委員。他所寫的《我的看戲隨身書》等五本表演藝術主題專書,已在台北和上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