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流動互構的莫比斯圓環﹣Galatea X
藝PO人︰林初  |  2014年2月17日

Pygmalion,一位極具才華的雕刻家。他為了追求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形象,日以繼夜費盡心思,一刀一鑿地,把技術與情感都雕在上好的石料上,一個巧奪天工的美麗雕像慢慢蛻成。Pygmalion為她取名Galatea﹣沉睡中的愛人,慢慢愛上了她。在希臘神話中,Galatea最終真的幻化成人,與Pygmalion相戀。在心理學中,神話被借用為「Pygmalion Effect」,指「如果對某事情抱有期望,而一直不放棄,這事情則終將發生」;在教學研究理論進一步發展為一種「期望效應」,類似於「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即如果學生被認為是優秀、被賦予更高期望後,會因此而表現得更好。

《Galatea X》是李思颺與王丹琦三度出發自Pygmalion與Galatea神話的編舞作品,也是繼《畫室戰記》後,二人攜手編演的第二個長篇作品。由《Pygmalion and Galatea》到《Galatea X》,那個「X」提示著今次創作的超越性。在宣傳照中誘人的彼此肢體糾纏的形象,在舞作的啟首便慢慢出現:依舊在一個畫室中開展,仍然是從雕刻家的工作狀況開始。雕刻家細心地鑿刻著石像,而另一隻多出來的手漸漸似有還無地撫弄著雕刻家。Galatea在雕刻家的手裡慢慢地活過來,由一個石像,不知從何時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意識。這一段舞蹈流暢悅目,然而故事慢慢離開原有的軌道。

Galatea由「活過來」,到漸漸不再受雕刻家控制,甚至衝到桌上打開了一隻窗子。有甚麼碎裂,如外面的世界裂進來,又如二人關係的崩裂。而後穿著深色連帽套衣的兩人,如影隨形,開始無法分辨誰牽頭、誰主宰,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進一步被顛覆。在舞與舞之間,欣賞與愛惜自己活靈活現的雕像之間,Pygmalion終於按捺不住,在Galatea臉上一吻,吻與吻之間,情慾爆發,演化成一段做愛的段落。兩者的關係再度被破開重構,肉體的交合指向一種更深入的連結甚至交互影響,Galatea再不可能僅是一個被雕刻的塑像,Pygmalion也再無法置身事外做一個雕塑者。

一個反覆出現的意象:二人雙手互握,形成一個又多個相互連接的圓,如同連綿不斷、無始無終的莫比斯圓環。圓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兩個,有時是多個,因著二人的動作串流不息,circle of creation的循環關係由此動作展現,這個關係是共生的,流動的,圓的錯落、構成與融化,是互相啟發,也是互相牽引,實在是一段妙筆。

末段,Galatea換上雕刻家的服裝,甚至提起雕刻刀反過來雕刻著Pygmalion。最後,Pygmalion面對著失控的Galatea,狠下心腸把Galatea毀壞、丟棄。錄像之中顯現,被丟棄的原來是多於一個的Galatea。

以舞蹈探形而上學,是香港較少見的創作進路,於前作《The 3.5th Dimension》及《What’s The Matter?》中均見李思颺對抽象題材的興趣,而以舞蹈動作embody抽象意念,亦是她的擅長。《Galatea X》中由創作者對創作的著迷以及對完美的追求,慢慢延展到創作反過來對創作者的塑造。這種流動共生的關係讓我聯繫到「萬物為一」與佛家中的無我思想。這卻又恰恰與Pygmalion或李思颺與王丹琦本身追求完美的態度有不同而又對應之處。

創作週期短是香港舞蹈或表演藝術創作經常面對的問題,無論在題材上的構思與動作編排的設計上也時間不足,未能琢磨成更圓熟的作品。經歷幾個版本的創作後,從《Galatea X》裡看得出編舞在Pygmalion神話題材上愈鑽愈深,思考與編排在反覆琢磨之間,變得更深厚紥實。

《Galatea X》在動作設計上非常優秀,二人的默契也讓現場表演極為悅目,就各個段落內部而言是令人擊掌的。或許是較少長篇作品的經驗,又或是二人同時編演,缺了一雙眼睛,以整體而言,節奏與段落之間的承托或銜接卻見渙散,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稍為削弱。同時,佈景設計也未能為作品添加層次,音樂的選取也較李思颺於去年香港藝術節的前作《What’s The Matter?》失色。《Galatea X》是個堪可玩味的作品,宣傳文字卻說得有點多了,細味的空間早被填得有點滿了。

觀賞場次︰2013年12月21-22日 8pm,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