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指尖下人性的光輝──《傅聰鋼琴獨奏會》
藝PO人︰黃德偉  |  2014年1月15日

傅聰這個名字,早已成為古典音樂界人無人不曉的典範。父親為已故翻譯家和文學家傅雷,他寫給傅聰的信結集成《傅雷家書》,內容包羅萬有,談藝術也談人生,是不可不讀的好書。傅聰在父親的栽培下,早年已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其後於1955年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中更獲得第三名,成為第一位於此著名的鋼琴比賽獲三甲的中國人。如此鼎鼎大名的音樂巨匠來港演出,當然是非聽不可的音樂會。

瞬間抓住觀眾的魅力
有些鋼琴家很慢熱,有些鋼琴家則充滿激情,但傅聰的演奏卻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染力。開首的海頓《F大調鋼琴奏鳴曲, Hob.XVI:29》,縱使不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但亦無阻傅聰瞬間抓住聽眾集中力的魅力。他演奏的海頓實而不華,樂曲結構的建築美完滿地呈現在聽眾的眼前。他全心全意傾聽自己的演奏,每一次調性的轉移都不是流於表面的重覆,反之,在他的演奏引領下,都是一片新天地。每一個樂句都有明顯的性格,一絲不紊地表達出來。這些都不是純粹有良好鋼琴技巧便能演奏出來,反映出傅聰細心反復鑽研樂曲,對樂曲有透徹深刻的理解。

深厚的說服力和合理性
然後是莫札特的《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K.570》。眾所周知傅聰深愛莫札特的作品。他的莫札特,音色優美且變化多端,簡直就像萬花筒般令人目不暇給。縱然他奏的柔板(Adagio)樂章不是我心目中的速度,然而他所選擇的速度,使樂思的表達,音色的控制甚至是和弦的模進都變得多麼的合理!如此具說服力的演繹,使筆者不得不衷心認同他在這樂章的演奏速度。我們反覆細聽同一樂曲的不同詮釋,從而找到和心靈精神上和諧的「知音人」,這不就是音樂藝術「和而不同」的美好理想嗎?

上半場以貝多芬的《六首鋼琴小品,作品126》作結。這六首鋼琴小品是貝多芬最後一套創作的鋼琴曲。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已經走過了人生的高低起伏──年輕時是炙手可熱的鋼琴演奏家,在事業的顛峰之際,卻遭受耳朵聽力逐漸喪失的沉重打擊;但他沒有放棄,繼續堅持不懈地全心創作,終於為後世留下許多震撼人心的經典作品。這套鋼琴曲正是他整個人生經歷磨鍊沉澱而成的作品。在傅聰的演繹下,這套作品的哲學味道鉅細無遺地展現了出來。每首樂曲的風格鮮明,而樂曲之間的連接可以說是完美無瑕──雖說是「小品」,但在傅聰手下立刻變成了結構龐大、張力十足的傑作。

情感真摯的四十五分鐘
下半場是舒伯特中晚期的作品《G大調鋼琴奏鳴曲,D.894》。這首奏鳴曲共分四個樂章,彈畢全首奏鳴曲差不多要四十五分鐘!對演奏者無論是體力上或精神上的要求均非常苛刻。可以想像得到對年邁八十的傅聰來說這是多艱辛的曲目!但傅聰在鋼琴上勤奮的態度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他曾說過的一句名言:「一天不練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琴,音樂家會知道;三天不練琴,觀眾會知道。」由他直至現在仍然堅持每天練八至十小時鋼琴的習慣來看,如斯律己已嚴、修行式的生活,是傅聰現在成為受人尊敬的大師的一大原因。這首奏鳴曲揭示了舒伯特感性、激情、平靜、自省均情理兼備的全面觀。沒有半點弄虛作假的成分,每粒音符都是真摯感情的投射。這首內涵豐富的音樂落在傅聰手裡,簡直是天衣無縫的配搭。四十五分鐘的演奏裡,絕無半點悶場,那是一個純粹的,毫不造作的,情感真摯的空間。試問能夠現場親身在當代音樂大師指尖的引領下,經歷音樂帶來的感動和對人生的反思,夫復何求?

筆者今天晚上聽到的,不只是一位音樂大師演奏德奧派系作品的高水準演奏會,而是一位在鋼琴上窮一生精力追求古典音樂藝術極致的「人」──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謙卑和虛心對待偉大作曲家嘔心瀝血的結晶品的一位偉大的「人」。他的演奏綻放著父親的訓勉:「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傅聰指尖下的琴聲,早已超越了「演奏」的境界,在黑白鍵之間散發出來的,是人性的光輝。

觀賞場次︰2013年11月26日8pm,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