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狀態一流的小交:蕭斯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
藝PO人︰鄭政恆  |  2013年10月20日

蕭斯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不是香港小交響樂團在這次音樂會的宣傳重點,重點在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而演奏者正是小交本季的駐團藝術家羅詠媞,雖然如此,她在本季的主要演出,只是兩個而已,十一月在ArtisTree的演出,並非主要,但應該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順筆一提,小交的駐團藝術家已由當初的作曲家為主,移向演奏家為主,其實可以考慮用更平衡的取態作選擇。)


音樂會由台灣指揮家簡文彬掛帥,以黃若的《交響民謠》(去年才世界首演,包括《鳳陽花鼓》、《康定情歌》、《達坂城的姑娘》三章)開首。黃若是1976年出生的中國大陸作曲家,現時比較活躍於美國。《交響民謠》是頗為平庸的作品,外國聽眾可能覺得有趣,尤其是《鳳陽花鼓》利用華人皆曉得的旋律和大量敲擊,比較喧嘩,改編卻缺乏創意。康定情歌則編配得猶如一般的電影配樂,只是沒有個性的小品。達坂城的姑娘也不例外,三連音也用得未免太多了。


香港的音樂會難得有年輕作曲家的新作欣賞,可是黃若的《交響民謠》俗氣而平凡,浪費了一次聆聽新鮮佳作機會。


隨後,音樂會移入蘇俄的世界,首先是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從當天的演出而言,羅詠媞的表演不俗,相當靈活,不同變奏的感情色彩都很鮮明,技巧困難一一克服不在話下,但似乎聽眾的反應不算十分熱情,可能演出跟大家的預期不一樣。


印象中,在今年四月,王健跟香港管弦樂團有一場音樂會,也演奏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非常成功,王健相對於羅詠媞,比較內斂,王健的演出體現出理解的內化和深化,換言之,突顯出音樂的純粹。另一邊的羅詠媞,比較激越外放,說服力和主導性強,換言之,突顯出音樂的表現力。對於熟悉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的聽眾,王健的演出有更深沉的魅力――他沒有直接「說服」我們,他用音樂本身的美「說服」我們。
更何況,《交響民謠》已是比較激烈的作品,大鑼大鼓,沒有緩衝之下,緊接演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又用強烈的情緒,於是「火星撞地球」了。


當晚音樂會的精點,是蕭斯達高維契第十交響曲,我相信是目前為止,小交這個樂季最精彩的演出,一眾樂手狀態一流,加上台南藝術大學的弦樂組成員,同心合拍,演奏出上佳的音色,感動聽眾之餘,更令人相信音樂可以如此美好。


我們且微觀細聽。「蕭十」是1953年年底發表的作品,由穆拉汶斯基(Mravinsk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首演(因此他的版本順理成章為權威之一),重要的是,這一年三月史太林去世,半年後由赫魯曉夫接任總書記。而蕭十第一樂章開首沉鬱的引子,到最後昂揚的尾聲,似乎有衝破黑暗,邁向光明的用意。而《證言》中又指出第二樂章的諧謔曲,是史太林的音樂肖像。


聽罷小交的現場演出,我想這首沒有標題的傑作,在如此單一的用意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藝術考量,從主題而言,第三樂章由蕭氏名字縮寫的DSCH theme(D、Eb、C、B)和代表蕭氏老師Elmira Nazirova的Elmira theme(由Horn吹出E、La、Mi、Re、A)出現,多少展現出個人的私密性。


另一方面,蕭十體現出上佳的相互平衡――個人的獨奏和爆發的段落都充滿魅力,以第一樂章為例,小交的單簧管和長笛的獨奏都出色,而且有個性,而樂章收結時的銅管就相當堅固(蕭十需要十一個銅管樂手),團結整一,令人想起政治的共性,跟個性相對,兩者平衡得相當巧妙,互有作用。我從短促的第二樂章「看」不到史太林,只聽到小交的發揮平均,完美演繹。第三、第四樂章的木管樂手也有上佳發揮,尤其是雙簧管、長笛和短笛樂手。


音樂史上的第十交響曲不算太多,蕭斯達高維契的第十,肯定在前列之中。而當晚小交的演出,讓我想到真正的美,是內化的平衡恰度。


觀賞場次︰2013年9月21日 8pm,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