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hamlet b.(2012大中華版) ──發展文化產業的諷刺與反思
藝PO人︰becky  |  2012年4月3日

hamlet b.一劇由陳炳釗導演撰寫文本及執導,主要概念取自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在1977年創作的《哈姆雷特機器》,2010年首次於台北、香港、廣州演出,2012年重新編製成hamlet b.(2012大中華版),並在3月16至18日於上環文娛中心劇院重演,再次探討全球消費文化如何衝擊藝術創作。


該劇全長約2小時,演出語言以廣東語及普通話為主,內容講述飾演大型巡迴戲劇《hamlet b.》的主角hamlet b.因壓力過大,在終場演出前夕精神崩潰;Ophelia是劇場常客,也是hamlet b.的忠實擁躉,她拋下工作,穿州過省遠赴玉樹,為的只是入場觀賞hamlet b.的第一百場演出。在高呼發展文化產業,支持藝術創作的氣氛下,一般大眾進出劇場,接觸藝術的機會無可否認有所增加,但這個現象背後亦潛藏創作空間受到限制的隱憂。Ophelia這個角色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充分表現了受消費主義荼毒下的歪曲思想及怪異行徑。劇中她躺在一塊巨大的冰塊上,苦苦哀求hamlet b. 放棄用冰塊創作行為藝術,改為賣給她以滿足其購物慾;又在網誌上詳細的分享每星期進場觀賞劇場次數,當別人懷疑她是否真正懂得藝術時,更把進場欣賞表演硬說是屬於一種文化消費,認為購買自己心愛的東西並無不妥。


Ophelia代表現今的奇怪現象,反映藝術創作空間如何在現今商業社會下受到消費主義限制,而hamlet b.則是一個發展文化產業下的犧牲品。其中一幕他身穿素白,瑟縮在後台一角喃喃自語,感到迷失,質疑自己的身份角色,其他演員神經質的舉止則演繹了hamlet b.的內心掙扎。中段演員用直白的語調背誦一條條成功的製作所具備的條件,令人反思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把所有觀眾喜歡的元素都通通加進劇本,機械化創作出大同小異的哈姆雷特,這種能夠按照方程式生產出來的藝術意義何在。


處理劇情方面,全劇採用了一個較嚴肅但不失幽默的調子,諷刺意味甚濃。Ophelia購買門票時面對一系列無稽如座位軟硬度都有的選擇,把顧客至上的市場營銷理念套用於劇場中,藉以諷刺過分的消費者主義對創作的壞影響,令人印象深刻。輕鬆的部分如搶購黃牛車票北上,與陌生人賽跑等情節都能緩和觀眾繃緊的情緒。


全劇場景鋪排方面節奏緊湊,時間和空間互相交錯,在這種題材較嚴肅的故事下,交錯編排劇情無疑能夠展現內容的深度,但相對需要的是一定理解力才可跟上劇情發展。此外,處理物質消費文化問題時,只於商場門外一幕輕輕帶過,其後都沒有再作描述。當然,物質消費文化並非全劇的焦點,對劇情推進影響不大,但如果能夠多加補充,消費文化概念便會更清晰勾畫出物質與文化消費間的關係。


至於舞台方面佈置簡潔,以素色為主,並善用不同顏色的燈光表達不同情緒,例如hamlet b.精神崩潰時選擇白光,燈把所有角落都照得一覽無遺,令人聯想起療養院那種帶神經質的白。舞台上方的一個白色巨大方框,亦為整個設計帶來畫龍點睛的作用,除了變身為一個舞台、車頂外,同時亦象徵了像束縛、限制等抽象的意念,佈景運用匠心獨運。


綜觀而言,hamlet b.(2012大中華版)成功的指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創作有時候是否需要妥協,發展文化產業的結果會不會產生了一堆hamlet a、b、c、d、e,文化消費者所消費的是藝術還是虛榮感。最後一幕演員往自己頭頂倒下紅油漆,緩緩的染紅整個身軀,是一個無聲的抗議,亦警告人們是時候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