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港產莎翁的傳奇
藝PO人︰火靈  |  2012年4月5日

第一次入場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作品,第一次感到如此震撼。即使事隔數日,仍能感到那陣陣「餘震」。因為hamlet b.(2012大中華版)(下稱hamlet b.)帶來的不只是創作意念上的衝擊,它的每句台詞都挑起觀眾反思。

hamlet b.這個劇目特意用了agnès b.的b,而女主角則挽著手袋呆滯地躺在水中,彷彿暗示了奢侈消費帶來的代價。Hamlet為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之一,也就是最多被人消費的劇目之一。事實上話劇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都市人的消費品,「Hamlet」一名巧妙地諷刺文化產業的弊病。


陳炳釗先生筆下的劇本結構緊密,詞、語配合,其成熟度甚有莎士比亞的韻味,實在不應只存在於舞台上。每一句台詞,不單內容一針見血,更帶有莎翁式的音樂感,在廣東話話劇中實屬罕見,極具文學價值。出版劇本文集,能捕捉舞台上的煙花,讓觀眾再次慢慢回味細嚼作品的肉與骨。特別是這類用了多種語言演繹的作品,在場的觀眾並非每位都能即場聽懂非母語的內容,很多時因分心閱讀熒幕上的對白,而錯過了台上的演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銷售上特意反傳統地把後座設為較高價座位,而前座則為經濟座位。此舉十分重要,因為座位的價值能指導觀眾應從甚麼角度觀看這個作品。這次的安排,亦意味著觀眾應把所有在舞台上發生的運作單元視為一整體(take everything as a whole)。觀眾席的新安排是後現代舞台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不少當代作品都涉及多種素材,一般舞台上的焦點都多於一個,坐在中下座席的筆者亦不時出現「抉擇困難」。一個作品能否與觀眾對話,與其距離絕對有直接關係,「看清」不只是近便行,而是取決於你能同時間接收多少信息。


在劇中劇Hamletmaxine,角色定位需要十分清晰。單靠服裝不同來識別是不足夠的,最重要是演員能夠清楚地表現出不同角色的特質。不然那不過是換換衣服罷了。要達至這個境界,先要進入性格分裂。朱柏康所飾演的hamlet b.能成功地演繹不同時空下,「自我」(行為藝術家)與「角色」(Hamlet演員)之間的糾纏,兩角之間的連繫乾脆利落,那就是演技。另一矚目的是梁菲倚的演出,筆者曾經有一刻覺得她才是主角。她在舞台上有獨特的魅力,起初以為只是因她的聲線在眾男聲中較突出,但後來發現其實是她每一舉動都帶著獨有的力量,有紮實的舞蹈底子。值得一讚的是她有出眾的語言天份,發音標準,不愧為馬拉唐人。


說回故事主題,以消費主義作骨幹。當中有一句對白仍深刻地纏繞筆者的心,揮之不去。在〈角色遴選〉的一幕中,行為藝術家Hamlet憤慨地道:「我諗住衝擊一下周圍嘅世界,點知比周圍嘅世界衝擊番我!」這一句的寓意深遠。每一個與世俗糜爛價值抵抗的小眾,理想之大,效益卻是微不足道,甚至無人問津。在一次又一次失敗後,繼續與否又再一次在內心掙扎。最後因為敵不住「面」包的需要,重回世俗的懷抱。日後的生活都要背負出賣自己靈魂的罪名,這種「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痛苦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清醒比迷糊更痛。因為不明白,不以為然,不想處理,沒有埋怨,也沒有覺得不妥。


當行為藝術家Hamlet正準備進行抵抗行動時,Ophelia經過且購物慾發作。Ophelia自己也沒法解釋動機,只知道要消費!彷彿付錢就能紓緩那令人窒息的哮喘,這正是現代物質世界的病態。連繫Hamlet及Ophelia一起的是那個名為「血的溫度」的冰,一塊巨大的冰,而當時Hamlet正想把自己的血注射入冰。這是一個很華麗的比喻,當我們的血注入冰,那屬於人的溫度會在多短的時間降下並凝固?當小量的血注入時,最終只會被冰封。Hamlet說過,他怕一旦開始便停不了。是他想用更多更多的血去溶化這個冰塊而去釋放冰封了的血?一個抵抗行動,也即是革命,正是需要更多更大的力量才不致先鋒白白的犧牲。


「打倒莎士比亞,破壞哈姆雷特」這一句不停在劇中重複,此意識形態不就是消費主義的核心精神嗎?為了要與眾不同,為新而新,目的就是刺激消費。當中亦提出了不少關於文化產業的問題,到底創意應否被複製?有趣的是,在宣傳海報上印著這是大中華版香港版,而陳炳釗在完場時亦重複強調這點。當這劇到國內巡迴時又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劇本呢?國外呢?正因為hamlet b.不是Hamletmaxine(Hamlet Machine),他是一個活生生的Hamlet,一個懂得時務的Hamlet。單單訴求不滿是不足夠的,要行動才能改變現狀。Hamlet也不斷在問甚麼「行動」?甚麼是「行動」?為甚麼要「行動」?陳炳釗的hamlet b.不就是一個抵抗行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