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揭示人性十二面─十二怒漢
藝PO人︰馬瑋廷  |  2012年6月14日

第四度公演,今次《十二怒漢》再次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十二位陪審員班底有做回原角、有換角做其他陪審員、也有新演員加入,唯一沒變,依然是全劇由頭到尾只得十三個角色(連同法庭守衛)同一場景,靠精彩劇本惹人拍爛手掌。


進場時舞台設計吸引了我,台上為一個鐵籠,四面台的觀眾席其實也身置於另一個鐵籠中,四個角落也營造入籠的感覺,鐵锈門框分別寫著 「Rights come from God」、「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ruth can stand by itself」、 「Triumph is for a good man to do nothing」,已知這將會是一場鬥智鬥力、翻來覆去的思辨遊戲。


一開始法庭守衛刻意地將鐵籠裡掛著的椅子一張一張用力的、整齊的放下;那一聲聲椅子落地的巨響令觀眾有點沉重、肅然起敬的感覺。然後待十二位陪審員逐一步進籠中,法庭守衛大力關上門、上鎖那一剎,告訴大家此事絕不兒嬉。


十二位陪審員同一時間於籠中活動,有的喝水、有的派卡片、有的抽煙;對觀眾來說在短時間內認識十二個角色本應有點吃力,但偏偏十二個角色就是如此的不同,配合導演計算過的時間,配合編劇聰明地於開首便首先要陪審員來一個投票,令觀眾能多聚焦於每位陪審員幾秒,恰好對每位陪審員都略有概念,從而展開一場導演悉心炮製的「The showcase of human weakness」。


「十一個對一個,如果是你,你會繼續行下去嗎?」一個於貧民區的青年,有人證物證指控他殺死自己父親,經過六日的審判,一班陪審員已非常不耐煩,但仍然有一位陪審員願意挺身而出揭斯底理地為他找出疑點,因為只要有一個合理疑點,陪審員也可以裁定青年罪名不成立。經過第一輪投票,十一位陪審員有的因主觀理由、有的因人證物證俱全、也有的只是純粹想快點結束審判回家看球賽,一同埋怨八號陪審員為何苦苦堅持,他堅持,全因為認為青年於貧民區長大,所以被人定型為壞人而有可能導致白白累了他一生。他不停強調及提醒其他陪審員這牽涉到人命,不能因為「似乎」有合理的人證物證而草率了事。然後全劇大部分時間都是八號陪審員一步一步解釋自己認為的疑點,由十一個認為罪名成立,直至最後十一個認為罪名不成立,經典的結局─—「英雄」獲勝。


但故事絕對並非如此平舖直敘地說著,當中過程完完全全把十二種性格、十二種反應呈現大家眼前。有的陪審員容易受人影響、人云亦云;有追求公平的;有的理智冷靜、不會輕易發言,相信證據,實事求事;有的受身世影響,偏幫同樣於貧民區的青年;也有隔岸觀火;也有自我中心,認為審判結果對自己毫無關係;亦有外地人,對這個城市有很多憧憬。較突出的是三號陪審員,只信自己直覺且固執,「好明顯」、「總之」常常掛在口邊,無論別人說出任何似乎有道理的話他也聽不入耳,常提著「我唔明白點解你地仲要搞咁多野」,完全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因他的衝動於最緊張時刻講出「我要殺死你」的說話,令大夥兒倒向八號陪審員,是影響投票結果的關鍵;及最主要角色─—八號陪審員,良好處變及思辨能力,由重檢證據到重組案情,容易令其他陪審員甚至觀眾信服。無論十二位陪審員在觀眾看來是聰明是笨,也有他們的人性弱點,即使八號陪審員被塑造為「正義」及「理性」,並不代表他是完美,他其實也有盲點─—這就是導演想帶給大家的訊息。


導演於演後座談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八號陪審員一步一步提出所謂的合理疑點,觀眾也順著他的理據去,完全沒有半點懷疑,但其實當中有很多疑點,只是因為其他陪審員的反應陪襯顯得他頭頭是道,所以如有任何合理證據提出,八號陪審員也可被成功反駁。這說明到無論一個人持著所謂的「正」或「邪」的名義去辯論,只要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搬出一大堆「合理」的理據去支持自己,也可以稱之為「自圓其說」。這場命案中,青年到底有沒有殺人沒有人知、也根本不重要,《十二怒漢》只令我看見人的無力感,因為人因為其人性弱點,根本沒有可能知道絕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