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筆下的對白有如巴哈(J.S. Bach)的複調音樂(Polyphony)——各不相同的線條時而交錯,時而分離,看似衝突卻又充滿和諧。這麼一種突破情節框架的意識流表現,無疑顯得艱澀難懂。Clov說:「我哋講嘢係咪開始有返啲意義?」引來台下一陣笑聲。沒有意義嗎?意義在哪裡?「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熱誠在於上演不討好商業市場而具推廣價值的劇目,還貼心地為觀眾編寫導賞手冊。觀眾可從中參考他們梳理的成果,並感受字裡行間製作人員對劇本的尊崇以及對戲劇的敬愛。
這次演出是成功的。進場之前我期盼劇本的翻譯,我認為以本地語言演繹關於生命哲學的題材無論如何是突破了語言之隔,讓觀眾能夠直接思考,直接進入意象。因此,良好的翻譯相當重要。是次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得到The Estate of Samuel Beckett授權翻譯,粵語版劇本可謂滿有驚喜。以Hamm首段台詞為例, “Me——(he yawns)——to play.”[1]湖南文藝出版社的趙家鶴譯作:「該……(呵欠)……該我……(略停)出牌。」[2]黃穎文則譯為:「到我——(打呵欠)——玩喇。」[3]前者奇怪地多了一節停頓,「終局」借國際象棋的棋局狀態比擬人生,把‘Play’譯為「出牌」,實在連遊戲也弄錯了;後者相對簡單利索,不譯「下棋」而譯「玩喇」更見聰明,讓觀眾有多些想像空間——「玩咩?」另外, “What dreams! Those forests!”[4]趙家鶴譯:「多奇怪的夢……都是複數!這些樹林!」[5]而黃穎文則譯:「啲夢!啲樹林!」[6]對比之下可以看到後者巧用了粵語虛詞的優勢,在處理語言節奏方面拿捏得宜。
簡約的舞台佈置,配以灰暗的燈光,焦點都投射在演員身上。白耀燦飾演的Hamm由頭到尾演足兩小時,真不簡單!Hamm雙目失明,不能站立,角色被設置於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而這種呢喃式的語言實難掌控。譯者黃穎文分析:「Hamm的台詞類型多變,講究音韻節奏、分裂的邏輯、詩化的意境和影像的投射,要掌握演繹的技巧,必先打破以往單以邏輯推進的慣常手法,重新適應,始能將Hamm的狀態呈現。」[7]Hamm的思緒跳躍於個人與現實世界之間,零碎卻存在條理,白先生演活其人性化的形象——他愈專制就顯得愈無力;愈執著自己在台上的位置就顯得愈不安。誠如Hamm的自述:「(驕傲地)人愈偉大,就愈自滿。(停頓。沮喪地)亦都愈空虛。」他對Clov的苛刻,對Nagg和Nell的無情,在在反映了他寂寞的心理以及對世界的絕望。與Hamm相對應的角色是Clov,他不能坐下,肢體形態成為了他表達情緒的重要元素。Clov看到自己的光慢慢熄滅,他不斷重覆地做著相同的動作。為甚麼呢?「點解同樣嘅鬧劇,日日都係咁發生?」梁智聰撐大眼睛,以空洞的目光傳神地表現這個靈魂漸漸死去的軀殼。劇的尾聲,他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定格,立於台側,望著Hamm在獨白,沒有動作,沒有對白,但依然吸引觀眾的目光,因為他的面容蘊藏了複雜的情緒——對於Hamm是同情?是憎惡?該留下?還是堅決地離開?說到用表情來演戲,飾演Nell的陳瑞如十分出色。Nell失去下肢,活於垃圾桶內,只能用雙手支撐身體。陳瑞如以內斜視和下巴的活動來表現Nell的老態,神色看似正常卻又帶點癡呆。她多次慨嘆:「(悲哀地)琴日!」Nell沉溺於過去,時間一分一秒在折磨她。她的精神是分裂的,正常地活在過去的幸福回憶之中,而在現實生活裡卻變得癡呆。Nagg相對上依然清醒,他安慰悲傷的妻子,又跟兒子有所交談。簡立強對父子情的演繹實在動人心扉——Hamm吵醒好夢正酣的Nagg,逼使他聆聽自己說故事。Nagg不耐煩地聽了一會,然後他說:「你要我聽你講嘢,其實你係咪真係需要我聽你講嘢?」他珍惜的是真正的溝通,而不是單方面想要證明自身存在的形式。這種父子關係多麼真實!當我們憤恨這個世界,就會自然地問為甚麼父母要把我們生下來。Hamm責備:「點解你要生我出嚟?」Nagg激動:「我唔知生出嚟嗰個係你!」妙絕,在憎恨與愛之間拉扯,而彼此不能抹掉對方的身份。
雖然這種劇目並不迎合市場,但有心人總會遇上有心人,多少觀眾喜愛這類創作,多少學生需要接觸表演藝術的機會,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工作是值得支持的。這個地球正在「終局」嗎?香港的藝術發展處於「終局」嗎?看看《終局》場刊裡那「導演的話」:大大的一個太極陰陽圖。是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終局,開局。
[1] Samuel Beckett: “Endgame”, <http://samuel-beckett.net/endgame.html>
[2] 薩繆爾.貝克特著,趙家鶴譯:<終局>,載《貝克特選集(4)是如何》,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7頁。
[3] 黃穎文:<遊走於邏輯與意識流文字之間>,<http://alicetheatr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569194>
[4] 同(1)。
[5] 同(2)。
[6] 同(3)。
[7] 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