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十二怒漢(四度公演)
藝PO人︰歐西  |  2012年7月12日

是論文導師介紹我認識《十二怒漢》這個劇本。他從事心理學有關小組討論的研究,亦有一段長時間透過進行實驗以瞭解陪審團怎樣做决定。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經驗,他肯定的說劇本的故事發展是絕對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當十一個陪審員都同意某一個決定,無論是有罪還是無罪,餘下的一個陪審員都是會跟隨大隊的,在實驗中從來沒出現過一個人可以說服這麽多人。戲劇是戲劇,就是發掘不可能的可能性。故事背景是一個青年人被控謀殺親父,法官要求陪審團作出一致的裁决,即是十二個人同時都要同意是有罪還是無罪,不然就要重審。當衆人都覺得這是個簡單不過的案子,才發覺有一位陪審員認爲證據有疑點。故事發展下去就是這一位陪審員怎樣可以說服其他人。


跟電影版本相比,舞台劇最好看的地方是你能夠同時看到全部十二個陪審員所有的活動。我最記得有一片段兩個人走到窗邊談話,我沒有留意他們的對答,却被其他人的走動吸引著──一些聚在茶水間旁,一些三五成群圍在一起私下討論。不同時候流動聚散到不同角落,不一會兒就歸位回到桌邊,就是一幅幅不同圖案流動的畫,看著演員的走動已經是賞心樂事。


在音效方面,開場時警衞逐一把椅子擺放到地上的聲響最為突出,與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就像是㰻聲那樣「嘭、嘭」的帶出凝重的氣氛。


在舞台設計方面,導演採用了一個「四面台」的形式,以一個大鐵籠作為陪審員討論案件裁決的空間,所有活動都在這個籠裡進行。這樣的設計其實很有心思,好像是表達出當被告還未被定罪關進鐵牢裡前,各陪審員便要被困在籠中展開一番激鬥,決定他的生死。


十二位陪審員選角適宜,懦弱膽怯的伯伯,他發言時我甚至會擔心其他人不會讓他說出完整一句。馮䘵德的主導及壓迫感自然不過,籠外的觀眾也不敢跟他抗衡。朱栢謙的理性,仔細沉著的態度清晰有序。但是我總覺得談笑用兵的取態亦可以加進這個角色,令他感覺起來沒有那麼古板單一。整個戲都很流暢,只是到了最後的兩個「無罪」的對話略為有點不自然──朱主動走向馮,在他耳邊帶點傲慢輕蔑的說「無罪」,這個選擇跟他在劇中的性格不甚配合。朱一直都是對事不對人,他不絕的解說,為的是要貫徹「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判罪要求毫無合理疑點」的判決準則。到了這一刻的感覺卻是,我贏你輸,令之前的爭論對峙變成了個人榮辱、意氣之爭。


最後的一句對白是馮說「無罪?」,馮選擇對著公義女神說「無罪」很有意思,他質問著符合法律制度是否就是符合公義呢?馮心中的公義是要看到少年被定罪,他相信少年的確殺了人,雖然劇裡劇外這都是無法得知,可是馮最後都妥協了。馮的「妥協」跟朱的「堅持」 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如果朱是英雄,那麼馮就是狗熊!


當投票發現是十一票無罪,馮是孤軍作戰時,馮迫於無奈的要同意大眾的決定。為何他沒有繼續堅持呢?是道理不在他那邊,還是他詞窮呢?各人的不耐煩、趕著要走的確加重了群衆壓力。眾人令他改變的只是他口頭上接受無罪的判决,他內心仍是相信少年有罪的。這種改變是公眾順從(public compliance)。馮不想成為異見者,不想被其他人排擠;爲求被接納,他無奈接受了。「無奈」看似是沒有風骨,但在現今這個輸打贏要的社會,有量度的妥協應是可貴的特質。有些時候懂得放下自己堅持的信念,跟隨大眾的決定,才是令人敬佩的行為。


這一種群衆的壓力在開始時亦出現過,只不過是施壓在朱身上。編劇在朱的角色中加插了一段朱要求關窗的片段。這一枝節很重要地帶出朱那種有點自我的態度,而這正正支持著他沒有在絕大多數壓力下屈服於其他人。朱說服其他陪審員時用到知識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以理據說服他人。困難在於被他真心說服的人,通常也不想公開承認,以免自己亦被歸類爲異見者。朱第一個目標是要能夠成功說服另外任何一個人。多了一個人認同朱已經很足夠,因爲兩個人抵抗群衆壓逼的能力已經遠比一個人大得多。怎樣能夠找到這個同道者,更甚是要同道者願意公開支持自己呢?編劇善用了秘密投票(secret voting)。在不同的情況編劇其實亦運用了不同的投票方法去推進故事,營造氣氛或改變節奏。逐個逐個的公開唱票(sequential public polling),比起所有人同時間的舉手投票(simultaneous public polling),更能構成即時的群眾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Solomon Asch在1951年發表了一個研究結果,實驗中有一班人要從三條綫中指出那一條綫跟樣版綫一樣長。實驗簡單不過,因為所有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那班人在每一輪測試中都要逐一說出自己的答案,最特別的事其實那班人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受試者,他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媒」。受試者的座位亦是刻意安排,坐在尾二的位置。在大部分測試中,媒選的都是正確的答案,跟受試者選的無異。可是在某一些測試中,所有媒都選了同一個錯誤的答案。實驗要瞭解的就是當受試者見到其他人都逐一選了一個明顯有誤的答案時,他會隨波逐流,還是堅定不移呢?結果是有六成五的受試者有最少一次沒有忠於自己的信念。在一系列的其他實驗中,如果讓受試者私下選擇時,選正確答案的受試者多了許多;如果有一個媒都選了正確答䅁「支持」受試者時,也得到相同的結果。十二怒漢不僅是戲味濃厚的故事,更是心理學剖析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一個絕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