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可接受的漫畫演出──談拉闊劇團的上課不要看小說
藝PO人︰用武之地  |  2012年7月12日

2012年6月24日,一個意想不到的下午,在文化中心看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特別演出。
從導演/改編的話中,得知這個舞台劇本按照台灣名小說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跟原小說一樣「全部亂寫﹗沒營養﹗自暴自棄﹗文學界嗤之以鼻的大便之作。」而且事先聲明會保留九把刀的成名風格,敘述這個「難以捉摸、隨意而動、變態、瘋狂、血腥、暴力包羅一身的片段式都市怪故事」。


這樣的一個演出,對我這類「文以載道」派劇場老頑固來說,是個接受程度的大挑戰。文稿中直接問:「你,可仍有勇氣和熱血跳出『有沒意義』的框框?」


看來他要證明「願意踏出一步去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時,那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變得『有意義』了?」


既然導演已經明示所使用的頻道,當然要調較好自己的觀賞層次了。正如電台電波以調幅式發射(AM: Amplification Modulation),收音機要收聽這個電台就不能以調頻式狀態接收(FM: Frequency Modulation),雖然明知FM廣播的資訊內容會豐富得多。也即是說,不必聚精會神地監察有否遺漏劇中演出細節了。


得到的印象是:一個可接受的漫畫演出。


演出的風格,不算黑色喜劇,所以不必期待發笑之時帶有悲劇內容的笑中有淚內涵。亦不是荒謬劇種,故此亦不必擔心其中蘊含了甚麼深化的哲理。若要我描述得清楚一點,就該說是:一種從卡通式演出走向漫畫化畫面的風格。


雖然這在演技處理上來說是一個挑戰,但只要用看漫畫式的心情看戲就可以享盡箇中旨趣了。


為甚麼我說是卡通式走向漫畫化的風格?


先界定一下我所指的卡通化與漫畫化之間的異同之處。


所謂卡通化的演出,就是故事情節、人物行為都可以超越常理進行,例如對一件事情的感覺會比正常生活來得加倍強烈,反應幅度更可以大大誇張,但觀眾仍可以看到人物的行為、情緒無論如何誇張可笑,都是帶著連貫的心理過程流露出來的,所以有動畫的感覺。對演員來說,卡通化的演出仍跟生活演出一樣,情緒、表情都有連貫性的起承轉合心理過程順序,不過動作速度、內在力度、表情分寸都以倍數增加而已。


但漫畫化的演出,演員所費的工夫卻比卡通化來得節省。表情、情緒,甚至情節都會高速跳動,就像一格格的漫畫一樣。故事人物在上一格還在笑口噬噬,下一格已經怒目相向。兩格之間沒有空間裝載畫師(演員)提供的內容,一切由讀者自己填補。這在實際演出中,觀眾看到的人物上一秒還是樂呵呵的,但下一秒可能已突然悲鳴或者怒氣沖天。演員沒空流露心理過程,觀眾自己攪掂不要浪費時間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界定了兩者的分別,就看到戲中的演員演出風格其實兩者兼備。


導演的風格


很明顯看到導演對演技的要求,是卡通、漫畫兼容的。方向明確,就是要攪笑。有機會就透過台詞、形體動作逗笑。觀眾若肯與演員同步的話,肯定不會淡淡地會心微笑,而且忍俊不禁地失聲而笑。但因為演出流程不是貫串式的,所以不會笑到回不了氣,更不會笑到抽筋。


要用簡潔的字眼形容,我認為可用「兒嬉」兩字。


請勿誤會我在貶低演出,暗示製作態度不認真、欺場。其實有看過場刊的話,憑前後台的陣容,就知道這是一群絕不馬虎的專業戲劇工作者,這次「兒嬉」之作,是一個認真的嘗試。


我所謂的「兒嬉」並不是不成熟、經不起考驗的意思,而是劇中洋溢著成人世界中早已失去的「兒」童真心「嬉」戲的純真心態。所以看到陳仕文演繹九把刀的做愛動作時不會覺得淫褻而覺得好笑,即時刺激起童真的笑聲。看到鬼魂出現時,後台氣氛雖然營造得煞有介事,但觀眾最主要的反應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心態的「好得意」﹗


戲劇的主要真感、美感,就在於觸發演員及觀眾的本我(id;不是ID card的意思,是自我意識ego未出現之前的本體),率性而行。這個「性」,是指「食色性也」的「性」不是指野獸做愛時的「性」。脫衣舞孃的裸體表演目的在誘發觀眾的淫心,演員在台上裸體表演目的在於流露當中的藝術真善美感,兩者之間雖只一線之差,但內涵則謬之千里。例如《蝴蝶夫人》中男演員裸露自己的陽具讓法國伴侶知道自己其實是偽裝女性套取間諜情報,又或者《象人》中肯達夫人為滿足象人梅力對女性裸體的好奇心而展示自己胴體……等等,觀眾不會色淫淫地悔恨沒有帶同望遠鏡讓自己把台上的性器官看得細緻,而是心中充滿感動投入當時台上人物的悲情、愛心中。


懷著這種態度,處於這種心情,就會理解為甚麼我這老頭子會跟同場的中學生們一樣開懷大笑地觀賞戲中的血腥、恐怖、淫蕩場面。


這種「兒嬉」處理,雖然表演效果不太理想。但在我來說,還是值得欣賞,可以接受。而且比星爺的無厘頭更易接受。


但為甚麼又說效果不理想呢?不理想的原因,是由於漫畫式表演有先天的限制,與舞台演契合程度不及卡通式表演。


所以當主角自己隨時跳出故事框框,以解說者/敘述者身份向觀眾「補充」劇情細節時,故事中本來具有的「天馬行空」意識流氣氛就減低了。因為解說者敘述時不得不走回生活化表演的風格:縷述條理、尋求意義、說因道果。


演出風格的漸變


剛開場的序幕,戲中的學生魚貫入課室就位。校長(陳永泉飾)跑進來追問「邊個係王大明?」時,場面仍很具生活化的連貫感覺,直至稍後老師(陳桂芬飾)轉述喘氣校長耳語告訴她的消息時,一句「你爸爸被人溶~咗!」的卡通式處理就為演出風格定喜鬧氣氛的起步位。


隨著王大明(鄭嘉俊飾)跑到父親遺下的衣物現場「認屍」(其實無屍可認),風格快慢咇(快鏡及慢鏡)同時出現的處理,既令觀眾覺得滑稽可笑,又有疏離感覺。於是不會笑中有淚的誘導進一步完成了。


「認屍」程序之後,主角自己跳出故事框架,向觀眾解說自己為甚麼有動機應徵九把刀的助理。這時的演出又接近舞台互動的生活化風格。


跟著王大明到名小說家九把刀(陳仕文飾)處見工,又是一番搞笑之作。這時主要角色之一的九把刀,行為已不能以卡通化形容,較準確的描述應是:漫畫人物!他的行為、思想都突如其來地大幅度改變,宛如天馬行空,雖然未必令觀眾聯想起某貸款公司的廣告內容(陳仕文是該廣告的主角,電視天天廣播其形象深入民心),但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只能以「漫畫式跳格演出」來形容。


於是隨後的演出風格,都在不同的人物身上體現出來:東堤小築老闆市儈卡通化;各個鬼魂,分別以定格式(肥媽姐)、懷舊式(紅衣女鬼)、卡通式(吞藥阿姨及爛賭鬼)、恐怖電影式(跳床小鬼、鬼水凶靈)顯「靈」;文慧的漫畫暴力、癡呆老人的默劇形體(例如昏迷後仍能配合文慧的暴力行動產生漫畫式震動)、問米法師的卡通化言行……幾乎每一個處理都贏取到觀眾發自童真的笑聲。還有誰管甚麼表演形式、風格?


這是我欣賞之處,在這次演出中無人扮高深,也不必談道理。一起笑,連是否解壓的動機也不理。這才是「忘我」的時刻。


當然,如果全劇壇的只有這種類型的演出,那麼即使香港劇界未必從此玩完,也必定智力倒退無從發展。不過偶然返老還童一回兒,也未必壞了劇運。何況頗有可能從中發展出另類的表演風格,適合裝載另類藝術內容呢?起碼我覺得這種談笑用兵方式,會比當年某某多面體劇團花費製作人及觀眾大量寶貴時間無聊地營造煞有介事又解說不清的演出好得多了。


所以,如果要為這次挑戰劇場風格的嘗試打分數的話,我會給七十分。或者換成幼稚園老師的獎勵制度的話,我會先給它打上三四個小白兔(幼稚園的小白兔沒有滿額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