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C小調風格
藝PO人︰鄭政恆  |  2012年10月15日

這個題目是我剛剛從Charles Rosen的專著《音樂與情感》(Music and Sentiment)中看到的,借此來形容「簡文彬與香港小交響樂團」也很貼切。


《音樂與情感》中談到十八世紀的音樂,作曲家們運用協和(consonance)與不協和(dissonance)的關係創造情感。不協和的和聲增加音樂的張力,需要協和的和聲將張力放鬆,不同程度的張力正是情感表達的根本。

 

在C小調風格一章,Charles Rosen認為C小調作品的傳統是平行並置戲劇性與感傷力,展現出對立的情感。


好了,回到音樂會本身。兩首重頭作品分別是莫扎特的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K491)和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作品68),還有打頭陣的,是蘇聯二十世紀作曲家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莫扎特配海頓》(Moz-Art à la Haydn)。


一貫對於舒尼特克作品的印象,就是比較沉重、痛苦,《莫扎特配海頓》是頗具幽默感的作品,當中借用了莫扎特的音樂片段(如著名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和只餘小提琴聲部的殘本),又仿效海頓《告別》交響曲中樂手一個個離開舞台,再加上由黑暗至光亮再回到黑暗的燈光效果,樂手在舞台上走位等。舒尼特克的《莫扎特配海頓》不單提醒我們「二次創作」的威力,更證明有些音樂作品不能單單靠聽碟,要聽現場表演,才可以欣賞到全面的藝術效果。


接著《莫扎特配海頓》,就是莫扎特的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Charles Rosen在書中也以此作品的開首為例,說明C小調風格的對立情感。這個作品的樂隊第一呈示部十分吸引,第一主題富於感染力,有悲劇的色彩,以跳進引發力量,足足九十九個小節才到鋼琴加入,開展第二呈示部。當天張巧縈一開始的演繹以纖細為主,比較溫柔,跟樂隊產生對照,是很適當的做法。至於「小交」,弦樂隊一如既往齊整,木管也有一些進境,銅管(圓號和小號)就略為失色了。到了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張巧縈一轉為強勢:炫技、力度強橫、以樂隊第一主題作大量變奏,優點是突如其來,教人意想不到,強弱互換,帶來驚喜,但缺點是演奏不太穩定,而且整個華彩樂段無疑拉得太長了。


事實上,莫扎特的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不容易做到脫穎而出,這個作品情感表達豐富多樣,具有對比性,樂章之間的分野也很大,鋼琴與樂團的平衡也有難度,即使有名的版本如Clara Haskil臨終前一個月左右錄製的莫扎特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Clara Haskil的演繹很好,卻令到Igor Markevitch的指揮顯得相對失色了。當日「小交」與張巧縈的演出已是不俗,第二樂章有抒情氣氛,變奏曲式的第三樂章也夠穩當,但我更欣賞他們在第一樂章展現的嘗試的勇氣、互相較量般的意氣,即使是未竟全功,但總有一點個性。


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也是C小調,但Charles Rosen在書中沒有評說。過去對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的理解,都是許譽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十九世紀指揮大師Hans von Bülow的熱情soundbite),這首第一交響曲由1862年開始構思,至1876年首演,足足用了十四年,讓布拉姆斯走出了龐大的交響曲巨人陰影(期間他創作了重頭作品如《德意志安魂曲》)。所以今時今日,能夠在舞台上站穩陣腳的第一交響曲為數不多,「布一」肯定是少數例外。


「布一」第一樂章呼應貝多芬的C小調《命運》交響曲「三短一長」節奏,第四樂章與第九交響曲的傳承關係,確實不難發現。然而當我看到David Brodbeck對「布一」的精細研究,才知道貝多芬與「布一」之間,還有舒曼,他推敲出「布一」第一樂章與舒曼《曼弗禮德》(Manfred)的相似之處,從中反映出布拉姆斯、舒曼與克拉舒曼的三人關係,而第四樂章除了與「貝九」相通,更有巴赫106號清唱劇(神自己的時間是最好的時間)的影子,但巴赫的基督教色彩到了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已是世俗化、人性化了。


回到簡文彬與「小交」。當天簡文彬的演繹是穩妥而有能量,每個需要重複的段落都老老實實再奏一遍,雖然個別細節可能不足(主要是因為銅管水準平平),第四樂章甚至有一點點狀態下滑。但總體令人滿意,特別是第一樂章,集中有力,沉重的引子和第一主題先聲奪人。而最出色的還是第二樂章,「小交」樂團首席James Cuddeford的solo violin奏得十分好,聲線甜美而有感情。


總的來說,簡文彬指揮的「小交」,能夠將樂團帶到不俗的演出質量,但也因為過於穩陣而欠了一點點個性演繹,當然我知道現在的聽眾有不同的期待。舉個例子,「布一」的好版本太多了,卡拉揚、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范德(Günter Wand)都是公認的好,而且都是相對比較保守的演繹,而我也欣賞一些獨特的版本,如福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四十年代的版本,第四樂章突然加速教人血脈沸騰,又如切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的版本,五十多分鐘,也是慢得有道理。可是現在的演繹,主流意見是不要太主觀,如果喜歡獨特的風格,可能感到時勢太保守了。潮流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