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人生若只如初見 半生緣的多元實驗
藝PO人︰葉雅  |  2012年11月21日

場刊節錄了張愛玲的《談音樂》:「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甚麼,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由胡恩威執導的《半生緣》,從第一場至劇終,穿插一首又一首歌曲,為整個劇形塑出淡淡的悲調,由男女主角相識到分離,觀眾的情緒始終被一種幽幽的感傷所牽引,淡而遠,縈迴不止。


歌曲顯然不是此劇的配樂,反之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全劇一共十三首歌曲,包括三首原創歌曲,無論是曲或詞都令人再三回味,其中十首由金燕玲現場演唱,是選對了,有經歷的人才能說得出故事的味道來。不說其他,她出場就能營造一種氛圍,同時把歌曲的內容和意境展現出來,可謂淋漓盡致。度身訂做的歌詞深刻到位,像獻給張愛玲,從張愛玲文字摘取靈感的《你也在這裡?》:「千萬人,來又去;歲月無垠天地裡」、「忽凝視,我你赫然相遇。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碰上了,心歡舒,執手輕輕問一句。你在這裡?你真也在這裡?」還有《半生緣》中的「光陰轉,白了當年頭,回頭看半生如戲。」、「風吹滅,任人來人去。抱擁幾點風月跡。」劇終以一首《玫瑰人生》作結,歌頌、感慨人生的絢麗與凋零。每首歌都是一段對白,一種意境,悅目、悅耳,教人心盪神往。


這是一套多媒體音樂話劇,亦是導演胡恩威的另一個戲劇實驗。除了歌曲,值得玩味的是導演用了其他多元手法去呈現故事,亮點之一是三首彈詞,由國家一級演員金麗生和國家二級演員郁群演出,非常精彩,彈詞填補了故事的細節、主角的情感,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亦將這個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形式介紹給觀眾。其中金麗生的演繹生動有致,感情豐富,能夠帶動觀眾的情緒。還有利用字幕及以數碼影像呈現故事和對白,讓觀眾用另一種形式閱讀劇本,像在看書,也像看電影,處理流暢自然,沒有突兀的中斷感,給人以簡明新鮮之感。


金燕玲外,全劇只有7個演員和角色,全來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讓人有所期待。故事背景為民國時的上海和南京,主線是顧曼楨和沈世鈞之間的愛情故事,由認識、熱戀、訂婚、分離,到過盡千帆後重遇,道出了人生如戲,命運的不得已。由徐漫蔓飾演的顧曼楨,氣質相配,恰如其份地表現出女主角質樸安靜和堅忍掘強的個性。男主角沈世鈞由賈景暉飾演,文質彬彬,就像是從書中走出來的人,有那個時代的味道。他和曼楨很相配,但他們的互動是淡然的,或許是選段和對白的關係,始終沒有太大的驚喜。


反而姐姐曼璐和祝鴻才一對,更有火花。不知道如果張愛玲在台下看到肥胖的祝鴻才會作何感想,他怎麼這麼胖?由張琦飾演的祝,在原著小說中本是「瘦長身材,削肩細項」,但導演卻選了外表恰恰相反的演員去演這個角色。祝是吃交易所飯的,肥胖龍種的身型也許更為相配,感覺財大氣粗、麻麻甩甩,角色非常立體。而曼璐一角亦值得細味,她的遭遇是堪坷的,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她很早便要出來做舞女養家,入了那一行,便一世是舞女,永遠做不回正經人家,她是犧性了自己來成全家人。到找到人嫁了,也是滿委屈的,丈夫常常在外胡混,她由始至終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幸福。而後來祝看上了自己的妹妹曼楨,對她來說是一個不少的打擊。而更悲慘的是,她選擇了跟祝施計誘騙曼楨,令曼楨懷有祝的骨肉。這一切一切,對曼璐來說何嘗不是切身的痛。她是自私的,也是悲哀的。謝承穎演曼璐也演得非常出色,情感控制收放自如。


而石翠芝和許叔惠一對,感覺青春有活力,劇本對他們之間的感情刻劃也是點到即止的,十年後他們再遇,翠芝竟還對叔惠動心,原來人對人的感情,是可以保存的,平常生活可以像沒事人一樣,到再遇了,或者機遇再來了,被埋藏的情感,可以重新燃點開來,鮮活如昨。幾個演員的表現很不錯,劇情推進清晰俐落,忠於原著的整體感覺,似有還無,似喜若悲。但如果劇情張力再加強一些,戲味更濃一點,觀眾會看得更投入。幸好金燕玲的演唱,加強了舞台的氣氛。

 

舞台布景很簡單(或許是資金問題?)如果能夠多一些布景道具會更好。而且一個劇看下來,常常看到主角自己搬動椅子,感覺有點礙眼不自然。但很喜歡舞台上轉台的運用,隨音樂運轉,帶動氣氛。服裝沒有甚麼可挑剔,恰當但不特別出色,倒是特別記得翠芝的一雙綠色手襪,有一場世鈞和叔惠在閒談,她出台,當下以為她從廚房走出來,還帶著洗碗用的膠手套,後來見她帶著手套上街,才知道不是洗碗手套,她的造型當可再斟酌一下!整體造型最亮眼始終是金燕玲,由張叔平親自造型,一身閃耀旗袍,滄桑中有韻味。


世鈞和曼楨一對,以曼楨的「我們是回不去了」作結,感覺一致,初見總是美好的,時移勢逆,有許多事情發生了,並不是說回去便能回去。讓人感慨的是,是人敵不過命運,還是自己根本沒有盡一切努力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