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十二年的鋼琴藝術沉澱評羅拔力士鋼琴演奏會
藝PO人︰黃德偉  |  2013年1月11日

是晚筆者出席了一位首度應邀來港演出的意大利鋼琴家羅拔力士的鋼琴演奏會。筆者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但他的來頭也真的不少,曾在好幾個音樂界知名的鋼琴大賽獲獎,包括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和倫敦世界鋼琴大賽等。是次演奏會羅拔力士排出了全蕭邦的曲目,上半場是四首敍事曲,下半場則是二十四首前奏曲。


開場的是G小調第一敍事曲。羅拔力士開首的緩板(Largo)序奏採取了以歌唱性為出發點的彈奏,這句上行的琶音式單旋律線條,羅拔力士集中在左右手之間的音量平衡控制。序奏完畢後,一個降B音帶領音樂進入中板(Moderato)的第一主題,羅拔力士繼續展示出他在旋律美感上的表達,但顯然他過份注重句子的美感,犯了很多鋼琴家彈奏浪漫派作品時的錯誤,忽略了樂曲本身的節奏框架。誠然,音量控制非常小心,音色變化亦豐富,但筆者卻感覺不到這首敍事曲的節奏所帶來的張力和氣氛。此外,羅拔力士刻意突出旋律線條的想法也放棄了蕭邦多變且豐富的和聲設計。基本上筆者從開首直至不太快的(meno mosso)部分之前,也聽不到和聲負責承托旋律所擔當的角色。那些左手的和聲,在羅拔力士彈奏下,好像只是單純的伴奏而已。到了不太快的部分,音樂的結構變得輕盈浪漫,右手帶出優雅柔和的主旋律,左手則彷彿為旋律加上一層薄紗作點綴,整個氣氛由開首略帶不安的緊張感一時舒緩下來。羅拔力士於此部分的演奏令人滿意,充分顯示出他音色控制上的能力,除了第87小節的樂句突然使用弱音踏板(soft pedal)的處理比較奇怪之外,其他地方也維持著高雅的美感。當樂曲第一次進入極強奏(fortissimo)的段落時,明顯地艱難的技巧樂段對羅拔力士不成問題,他有著極穩定的控制,展現出樂曲澎湃的氣勢。唯一是輕快活潑地(leggieramente)段落的快速音群,若羅拔力士可以把觸鍵變得輕巧敏捷,與之前沉實寬厚的觸鍵作對比,應會有更好的效果。


接著便到F大調第二敍事曲。這首敍事曲的題獻者為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舒曼。開首平靜祥和的部分,蕭邦在譜上註明鋼琴要輕聲地吟唱(sotto voce),顯示出這段四部和聲行進的樂段所追求的歌唱性。羅拔力士的演奏有效帶出音樂所要求的平和氣氛,而且蕭邦所寫的長樂句設計,他也一一做到。在開首結尾部分連續彈奏六次的A音預示著一個南轅北轍的故事,不論是速度上的對比(小行板Andantino和熱情的快板Presto con fuoco),還是音量上的對比(輕聲地吟唱sotto voce和極強奏fortissimo),都是非常極端。如果比喻說樂曲是講述一對溫馨愉快的夫婦乘著小船揚帆出海,那麼這一段熱情的快板一定是形容他們的小船在海中遇上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的畫面。作為多項鋼琴大賽的得獎者,羅拔力士琴鍵上的技巧當然無容置疑,只是筆者略嫌羅拔力士很多地方的彈性速度(rubato)處理不夠說服力,例如第61小節他突然做出誇張的彈性速度,使音樂喪失了一氣呵成的動力,間接使其後長達十二小節的漸弱(diminuendo)要求變得不自然之餘亦欠缺層次感。結構方面,此曲的舖排可算是較直接明顯,大致上是A段小行板,B段熱情的快板,重覆一次AB兩段後附加一段尾奏(Coda)。羅拔力士於段落之間的接駁控制得心應手,情緒的轉換也顯得自然而有說服力,令聽眾都能順著音樂的大方向聆聽。某些細節的處理也值得一讚,例如第128小節起四個小節的高低音域樂句互相呼應,羅拔力士都能清晰奏出;結尾的踏板控制也非常精確,於開首的主題再現時,之前強奏的和弦一直用踏板延續並烘托著再現的主題樂句,達到了很好的音樂效果。


於第三敍事曲裡,羅拔力士採取了一個較流動的速度去演奏。一如剛演奏完的兩首敍事曲,羅拔力士以樂句的音色美感為出發點,但筆者始終不能苟同他任意的彈性速度處理方式,例如第32小節的漸弱指示中,他雖然有效地製造出音樂漸退的效果,但為何總要在最後一拍作誇張的停頓處理?這是筆者一直堅持的原則:演奏者必須忠於作曲家原譜上的指示,盡一切的努力去反映出作曲家的想法,那才是對作曲家最大的尊重,絕不能任意妄為以個人情感為出發點。另外一個地方便是第52小節起的主題樂句,蕭邦清清楚楚於譜上指明休止符的位置,但羅拔力士一律都以踏板蓋過了所有蕭邦指明要用休止符所製造的特定音樂效果。如果對照其後同一樂句的設定,蕭邦於第77小節相同樂句再出現時,整個樂句之間變成沒有休止符的存在,然而左手部分的休止符仍繼續保留,由此可見蕭邦於第一次樂句中所寫的休止符是有其特定意義的。可惜筆者現今已經很少聽到有鋼琴家於這部分的演奏中堅持跟隨蕭邦原本的設計了。


上半場最後一首是F小調第四敍事曲。四首敍事曲中以這一首為最著名及結構最大。樂曲技巧艱深,沒有絕佳的鋼琴技巧很難把這曲子奏好。開首的序奏蕭邦以甜美的大調作開端,短短七個小節後音樂便轉移至憂鬱深情的F小調。羅拔力士此曲的演奏速度不慌不忙,著心經營著樂曲所要求的多聲部層層漸進的發展,他演奏樂句偏向較透徹和溫柔的方式。反而此曲的長樂句處理與第二敍事曲的開首部分比較之下,則相對失色。整體來說,羅拔力士於彈奏一些需要幼細輕巧的樂句時,例如第134小節華彩樂段式的句子,他都能造出甜美而多變的音色。若論鋼琴技巧,就算是第四敍事曲最後出名技巧艱難的部分,羅拔力士亦展示出他穩固的彈奏能力。可是這一曲的整體結構和脈絡舖排卻顯得不足,仿似整曲大半部分都是以較柔弱的音量奏出,直至最後部分才如夢初醒般急急爆發完結整曲。


前奏曲本來在音樂歷史中一直都擔當著較次要的角色,通常前奏曲都會在音樂會中放置於另一首樂曲之前演奏(故稱之為前奏曲),其特色為篇幅較短小及自由,甚至帶點即興的味道。直至後來巴哈出版了«前奏曲與賦格曲»後,前奏曲的地位便有所提升了。後來我們更稱巴哈這套作品為音樂界的「舊約」,至於「新約」則是貝多芬所寫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蕭邦一直深深敬佩著巴哈的藝術造詣,更經常研讀巴哈的音樂,促成後來出現的這套«二十四首前奏曲»。經蕭邦的手寫成的前奏曲,已經演變成每一首都具有其音樂個性的獨立個體,不再是依附其他樂曲的次要作品。如果像是晚羅拔力士把整套作品視為一個整體演出,已經是一個結構宏大的偉大作品!綜觀羅拔力士的處理方式,與上半場的敍事曲有同一個問題,他往往過份強調旋律聲部的音符,而犧牲了其他樂譜裡也很重要的東西,例如第二首A小調,當羅拔力士右手的旋律部一進來後,樂曲那份陰沈感便完全蕩然無存了,他以明亮且集中的觸鍵方式彈奏出旋律,某程度打消了樂曲那份詩意;同樣問題於第十七首降A大調出現,羅拔力士刻意把左手的和聲部份壓到非常低的聲量,樂曲失去了廣闊寬大的感覺,到了後段那重覆出現的低音降A音本來是一下一下敲進聽眾的心底處,但是晚的演奏卻完全沒有這份深度;甚至到最後一首D小調,那種壓倒性、就像整個世界都要塌下來的感覺,都因為羅拔力士刻意去壓低左手聲部的音量而失去了承托力。此外,好幾首的前奏曲(特別是第十三、十四及十九首)真的被奏成「前奏曲」了,聽進耳裡,只覺彈奏淡然無味、平舖直敍,離開音樂廳一刻已經忘記了羅拔力士那幾首的演奏是怎樣了。


也許是因為首度應邀來港演出,羅拔力士於完場後熱情的為在場聽眾作了三首加奏。第一首是蕭邦的升F大調夜曲,作品十五的第二首;第二首是李斯特的即興圓舞曲;第三首是蕭邦的F小調馬厝卡舞曲,作品六十八的第四首。筆者後來翻查了羅拔力士的資料,原來他是在2000年獲得蕭邦鋼琴大賽第五名,該屆的第一名就是李雲迪。心中不禁感嘆,鋼琴家獲得獎項時當然得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台下無數掌聲,但音樂藝術漫漫長路,十二年光陰轉眼過去,要由一位大賽得獎者變成一位偉大的鋼琴家,談何容易!此外筆者也有一點關於音樂會場刊設計的意見,筆者認為羅拔力士身為蕭邦大賽獲獎者固然是一個宣傳的賣點,但作為對演奏者的尊重,他的名字比例上也許顯得太小吧!希望主辦單位能夠於下次製作音樂會時可以衡量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