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香港亟需要一隊具質素的本土樂團合唱團
藝PO人︰洪思行  |  2013年1月11日

眾所周知,「香港管弦樂團」的前任音樂總監迪華特在任八年期間,一直致力推動合唱音樂,曾舉辦了多場合唱音樂會。他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為港樂成立一隊專業的合唱團。可惜事與願違,這目標終究是無法達成,成為迪華特的一個遺憾。


不過港樂似乎沒有因迪華特的離去便放棄這個目標,在新樂季中,他們正式組織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將於復活節演出《彌賽亞》。在這之前,港樂安排了一場合唱音樂會,由新任總監梵志登親自指揮港樂,聯同西澳交響樂團合唱團與塔斯曼尼亞交響樂團合唱團,以及女高音比特羅娃與男中音靳茲,一起演出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約長1小時10分鐘,由於樂曲不算太長,所以通常演出這首安魂曲外,還會表演其他樂曲。這次港樂只表演《德意志安魂曲》,不禁令樂迷在事前有所期望,認為將可欣賞到一次高質素的演出。然而,這場不但是一場叫人大失所望的表演,更反映出香港確是需要一隊具質素的本土樂團合唱團。


令觀眾大失所望的表演
在第一樂章初段,合唱團用柔聲齊唱,效果不俗,但隨後各種問題陸續出現。首先是聲音融和(blending) 失敗。合唱音樂的美妙之處,就是把合唱團中各團員不同的音色融和在一起,達至一種整體的音色。可是在這場音樂會中,梵志登還未能把這兩個合唱團的聲音調和在一起,合唱團各聲部之間,以至聲部內都有著不同的聲音,失去了整體的效果。


合唱團在整場音樂會中一直存有音量偏細的問題。在有獨唱的樂章中,作為配角的合唱團以那種程度的聲量唱歌是合適的,但當合唱團是主角時,聲量便顯得不足,特別在樂章的高潮部份,由於聲量過柔,完全建立不到氣勢,失去高潮的效果。


儘管梵志登給予很多指示,但合唱團對他的指揮沒多大反應,很多精細的處理都沒能做到,令演唱缺乏音樂感。例如聲量的改變和樂句的重音皆欠奉,使音樂(尤其是長音) 聽來如像失去方向感和動力。這情況於第四樂章稍為好轉,但在充滿神秘氣氛的第六個樂章開首部份,也許合唱團受弦樂組輕盈的撥奏影響,他們唱歌的語調竟似是愉快的,實在是一種錯誤的演繹。


合唱團高音聲部的表現更是強差人意。女高音在第一樂章唱高音時,聲音變得很虛,到第二樂章時,歌聲竟變得如學校合唱團那種尚未完全成熟的聲音般。當她們以強聲歌唱時,情況仿如失了控似的,各有各唱,毫無團隊意識。至於男高音,突聲的問題尤其嚴重,唱高音時「扯住喉嚨」來唱,在音樂後段更明顯地走音。


猶幸的是獨唱和港樂的表演還是具水準的。兩名獨唱的技巧和演繹俱佳,靳茲更是相當「入戲」(可惜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傳聲功能太差,令二人的歌聲傳不出來,像是離觀眾很遠的)。而樂團為了遷就合唱團,要把聲量抑壓著,儘管如此,他們的表演很好,保持一貫的質素。


培養本土合唱團來加強文化軟實力
聽罷這場音樂會後,筆者曾和數名參與合唱表演的朋友傾談,他們對該場音樂會無一不表示失望,部份更用憤怒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們會有這樣的心情是不難理解:他們購票進場,固然會有所期望,特別是因為港樂—它是本港最高水平的古典樂表演團體,它舉辦的音樂會理應具水準的,所以他們難以接受這種貨不對辦的音樂會。


而這場音樂會亦使筆者滿腹狐疑,為何港樂和梵志登會邀請這兩個水準明顯不合格的合唱團?為何要邀請兩個合唱團?若然這是出於聲部人數的考慮(西澳交響樂團合唱團的女團員多達49人,卻只有24名男團員),何不另請一個聲部人數平均的合唱團,而非這兩個合唱團不可?要知道即使這兩個合唱團有多好,也需時磨合調和。此外,邀請兩個合唱團涉及額外的行政成本(如通訊、行程安排),除非受邀的合唱團確實是世界一流的,才顯得物有所值,但音樂會證明了它們是物非所值,港樂和梵志登這次的決定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一連串的問題,這場音樂會更反映了一個事實:香港亟需要一隊具質素的本土樂團合唱團。邀請外地合唱團所費不菲,不可能每次都花鉅款邀請次一級的合唱團,這倒不如組織一個本地樂團合唱團,除了能清楚了解它的質素外,還可把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其他地方。事實上香港不乏具質素的本地合唱團,如Die Konzertisten及聲蜚合唱團,可見香港絕對有表演合唱音樂的人才。若作為業界龍頭的港樂能組織合唱團,以它的名聲及資源,對推動合唱音樂有莫大的幫助。而且培養本地合唱團,也就是加強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正好能配合西九文化區的落成,以及把香港發展為文化都會的願景。


在數月前,港樂已組成了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據悉報名試音的人多達四百人,港樂從中挑選了約一百人。筆者不但期望這個合唱團能完成一場精彩的表演,更盼望它能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