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朝」的問題
藝PO人︰生白  |  2013年3月28日

政治鬥爭?《朝》的場刋引子為「政治鬥爭,導致人,無論最好或最壞的,都變得無助」;在劇的「上部」,其實沒有甚麽政治鬥爭,由始至終都只是皇帝一人統治整個國家,沒有人能挑戰他的權威,就算是屢立戰功的大將軍燕雲,也不能左右皇帝的任何決定,他要殺便殺。皇帝是聰明的,他獨行獨斷,就算是詢問朝中大臣意見時,也只是一種假民主的造作,而他心底早已有答案,當朝臣的答案不合他心意時,他便會責駡他們,而自己給他們答案。朝中重臣哀澄亮冒死並屢勸諫皇帝不能再窮兵黷武,皇帝仍是堅持己見而出兵。全劇中只有兩次皇帝有猶豫,第一次是皇帝殺了供出燕雲放走囚犯的老伯時,他想殺老伯的妻子時,皇后婧萸叫他要「仁慈」,他才放過了老婆婆;另一次是皇帝要殺喬裝的德容公主時,皇后婧萸兩番阻攔,才把德容公主從死門關救出來。所以,「上部」戲是沒有政治鬥爭的,所有的政治決策、決定都在於皇帝一人手上。


劇中主角德容公主與各人的關係,都交待清楚。大王子(德豐)對她的傾慕與愛慕;二王子(德信)對她的兄妹關愛,父親(皇帝)對她的厭棄;唯獨是燕雲將軍與她的情沒有刻劃,他們的愛的基礎很薄弱,他們亦沒有愛的激情,他們就只是小時候見過一面,成年時及至成婚前只在寺廟見過一面且並不深交;是否因此德容為救父親而可以犧牲命,甚至離開燕雲也在所不惜?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他們最終的分別(德容死了,而燕雲出家),便欠缺了一份惋惜和慨歎的詩意。


劇中「上部」有太多細節且有很多重複,可能演員會很享受,因為似乎每一個角色都有發揮機會,但觀眾的時間却似乎被犧牲了。太多瑣碎的細節,其實不須用情節交待,而只用口述也會明白的,例如公公婆婆為了兩個饅頭而出賣燕雲等。這些情節,觀眾根本是不必要看的。


攝影師與作家在整齣戲中的時空穿插,次數太多及沒有必須要出現的原因,而每次出現都只是攝影師要她交出一個時間及按幾下相機,他們的感情亦沒有因為每一次的出現而與日俱增的情況,所以攝影師親吻作家時,便有點兒突然了。
分場太多及太短同樣出現在「上部」及「下部」;例子有攝影師與作家,他們的每場戲都是很短的,平均出場大概兩三分鐘;又例如德容帶着皇帝的隨身短劍去見大王子的那一場也是很短的。分場太多及太短可能是導致整齣戲要分「上部」及「下部」的原因,如果精簡些的話,可能不需要分上下部。


上部的「回看」安排以倒敘的手法表達,剛開始時有些新鮮感,及要思考一下為何劇情發展是這樣;但當每一部份也是之前已述說過,而在後一場再作詳細解釋,那便使人覺得很多重覆冗贅,由於全部是倒敘而觀眾已預知結果,故此便缺乏「追看性」。「下部」的「前看」安排以順敍的手法表達,便較為緊湊,「追看性」亦明顯較為強。


整齣戲的燈光運用,在舞台上如棋盤的縱橫交錯設計、打雷下雨、佛像等肯定下了不小功夫,可幫助減少實際佈景的需要,但亦由於要倚賴燈光的協助來豐富舞台視覺,所以整個演出便在較暗的燈光下進行,這對雙目是一個大考驗呢?有不少人蔽目養神而導致入睡,可惜。